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調查發現,三成受訪中學生正受抑鬱症相關症狀困擾,有17%的壓力水平更達「嚴重」或「非常嚴重」。同時,有近半受訪學生指一旦患有心理健康問題,不一定尋求協助,逾兩成更表明不會求助。
YMCA在今年7至8月,以問卷訪問826名港島區的中學生,評估學生精神健康狀態,發現過半受訪學生在過去兩星期曾感到緊張、不安或煩躁,甚至無法停止或控制憂慮。研究團隊以簡易版病人健康問卷(PHQ-2)評估受訪者的精神健康狀態,30.6%受訪學生正受抑鬱症相關的症狀困擾。團隊又以簡易版焦慮情緒問卷(GAD-2)評估受訪者的焦慮狀態,發現四分一受訪學生處於焦慮的狀態。
不足三成願與成年人談論感受
以抑鬱焦慮壓力量表(DASS)評估,29.3%受訪學生有中度或以上壓力,代表精神健康情況已達到必須關注的水平,更有17%被評為處於「嚴重/非常嚴重」的壓力水平。以簡易版復原力量表(BRS)評估,則發現36%受訪學生被評為抗逆力低,面對逆境時需要較長時間調節壓力及情緒。
在形容自己健康狀況為「好/非常好/極好」的受訪學生當中,事實上有約16%被PHQ-2問卷評估為正受抑鬱症相關的症狀困擾。被問到會否與他人談論感受,41.4%受訪學生願意與同伴或朋友談論感受,唯不足三成(28.5%)表示願意與成年人談論。
YMCA今日(22日)舉行「香港中學生精神健康素養」調查的發布會,會上有中五學生稱,自己曾因升學、功課量及家庭等情緒起伏,甚至有自殺念頭,但是覺得向長輩、成人反映時不獲了解,故抗拒接受幫助。她說對方「以成人的想法幫現代的中學生面對的困難」,自己本身希望得到紓解,卻變成「(對方的)責罵或不理解」。
YMCA執行幹事李道生表示,調查結果是一個警號,反映許多學生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缺乏了解,面對心理健康問題時感到孤單無助,並且對尋求幫助缺乏信心。他認為主因是青少年有時無法察覺自己的情感,使他們難以理解自己的情緒和需要。他們也未能與成年人建立信任的關係來分享個人感受,並擔心一旦談論情緒困擾會受到評價或標籤。
YMCA主任幹事巫佩雯認為,調查反映要就精神健康素養進行更多教育,並培養氣氛,令年輕人安心與家人、朋友及學校分享精神健康問題。她主張成人與年輕人溝通時,應用「非批判」的態度。
冀三層應急機制恒常化
本月開學至今,有3名學童自殺身亡。YMCA期望下月發表的《施政報告》,將應對學童自殺的「三層應急機制」恒常化,並設專項基金支援受初期情緒困擾的中學生,轉介他們到合適的私營醫社輔導中心接受心理評估、輔導或治療,及加強宣傳推廣藥物治療以外的多元治療法,例如音樂和表演藝術治療等。
至於學校,YMCA建議可推行「學習生活平衡學習生活模式」,鼓勵學生在學業上投放足夠的精力之餘,同時分配時間享受各方面樂趣,如人際社交、體育文化、大自然及社區探索等,並有充足的作息安排。學校亦可考慮推行考試後無功課周、午間休息補眠,亦可舉辦輕鬆的非學術主題活動。@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