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開始的反對修訂《逃犯條例》草案運動,都有不少學生參與,開學至今兩個月,全港十八區都有中學學生發起手牽手人鏈活動,表達「五大訴求,缺一不可」心聲。不過林鄭政府不但未正面回應,而且無視警方對年輕抗爭者的暴力與日俱增。最新一項調查發現,超過四成中學生壓力指數偏高,壓力來源除學業外,還包括對社會氣氛緊張感到擔憂、朋輩間因對社會事件存在不同意見而引發衝突等。

9月19日,來自近30間沙田中學的中學生無懼打壓,放學後,由城門河沿瀝源橋及翠榕穚牽手築起人鏈,表達「五大訴求,缺一不可」心聲。(大紀元資料圖片)
9月19日,來自近30間沙田中學的中學生無懼打壓,放學後,由城門河沿瀝源橋及翠榕穚牽手築起人鏈,表達「五大訴求,缺一不可」心聲。(大紀元資料圖片)

香港青年協會全健思維中心昨公佈「中學生情緒壓力狀況」調查結果,受訪的14間不同中學的2,685名學生中,41.7%壓力指數屬偏高水平,自評為7至10分(1為最低,10為最高),較去年的37.5%高4.2%。

面對校園生活,受訪學生最擔憂首三項為「要應付測驗/考試」(53.6%),「成績未如理想」(51.9%)及「休息時間減少」(49.9%)。此外,接近四分一(24%)表示因「社會氣氛緊張」而感到擔憂;「朋輩間因對社會事件存在不同意見而引發衝突」(9.2%)及「被同學冷落/排斥/欺凌」(8.3%)亦成為部份同學的壓力來源之一。

被問到「期望學校提供甚麼情緒支援」時,最多受訪學生選擇首三項為「調適功課量,減低學習壓力」(68.9%)、「安排一些班際或級際活動,放鬆心情」(36.7%)及「提供安全的空間讓學生表達和調整情緒」(20.5%)。

當對象由學校轉為父母時,受訪學生則希望「給予自主空間,讓我可自行解決問題」(45%)、「減少負面批評」(40.2%)及「放下主流價值觀,尊重我的想法」(31.5%)。

調查問卷其中一個個案的中四同學稱,高中生涯很孤單,自己在精英班很大壓力,但家人並不了解,只認為精英班對她的文憑試有幫助。另外,由於學校每年均會替初中轉換班別,她認為難以結交關係鞏固的朋友,形容學習路上好像「孤軍作戰」,最近上學前更出現「缺氧、頭痛」等情況。

另一個案女學生稱,與朋友升讀同一所中學,但得知其家人從事警務工作後,擔心繼續維持朋友關係會受到牽連,共同成為被其他同學討厭或排斥對象。與此同時,她亦擔心疏遠朋友後令她孤獨無援。因此,不知如何自處的她感到相當困擾。

青協業務總監徐小曼表示,受持續多月的社會事件影響,部份學生開學後,未能於短時間內調整自己的心情及學習進度,可能會因而出現憤怒、恐懼、無力及沮喪等個人負面情緒。此外,紛擾的社會氣氛及網絡資訊,青年往往需要花更大氣力,才能專注學習。

她提醒,學生需要在安全,自主的環境下表達情緒或解決問題。面對意見分歧,家長或老師需要學習解開「我的意見一定比你好」的枷鎖,讓青年有思考及選擇機會。若認為學生的想法或做法並不可取,應該讓他們明白長輩的擔心所在,並盡量商議可行做法,而並非以「唯一做法」來否定他們應對問題的能力。學校亦應加強輔導支援,鼓勵學生參與球類比賽、身心靜觀活動,以紓緩繃緊的情緒。

逾半中學生有抑鬱徵狀

問卷也參考了美國及台灣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抑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以了解青少年的抑鬱情緒狀况。調查顯示,超過一半(51.4%)受訪學生評分達16分或以上,即出現抑鬱情緒表徵,他們過去一星期較常出現的抑鬱徵狀包括,「難於專注在要做的事情上」(34.4%)、「為一些以往不受困擾的事而感到煩惱」(29.7%)、「睡得不好」(26%)等。

徐小曼引述調查結果指,部份受訪學生遇到壓力時,選擇「與別人傾訴以尋求解決方法」的百分比(30.7%),較去年同類調查減少6.5%,而選擇「在社交平台與人分享」(13.9%)則較去年有輕微上升1.7%。她指,呈較多抑鬱徵狀的青年,傾向收藏自己的感受,或較容易選擇在社交平台與「同聲同氣」的人分享,形成「圍爐效應」。然而,他們在網絡中找到共鳴,並不等同於現實中也找到與自己連繫的人和話題;當他們缺乏有意義的連繫,便容易產生孤獨憂鬱的情緒,如長期忽視,將對身心發展構成負面影響,以及增加患情緒病風險。

青協認為,雖然量表結果不足以判斷學生是否已患上抑鬱症,惟情況仍值得關注。

另外,青協「關心一線」輔導熱線於6至10月間,接獲近650宗與社會事件相關的求助個案。◇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