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二十二》)

【註釋】

大車無輗:大車指牛車,乃笨重載貨之車。輗,音ní。車兩旁有兩長槓,古稱轅。一橫木縛兩轅端,古稱衡。一曲木縛橫木下,古稱軛。牛頭套曲木下,可使其較舒適。輗則是聯結轅與衡之小榫頭。

小車無軏:小車指馬車,乃輕車。古之獵車、戰車及平常乘車,皆輕車。軏,音yuè,也是馬車上聯結轅與衡的關鍵(活銷)。

【討論】

本章講「信」。孔子教育學生,有四個方面的要點,分別是:文獻、德行、忠誠、信守。(述而篇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所以,「信」字在《論語》中出現的比較多,38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儒家講的「八德」,其中「禮」在《論語》出現最多,75次,「信」排第二位。

孔子講「信」,有一個體系。首先,「信」不是無條件的,一個人「言必信,行必果」,在孔子眼裏也不過「硜硜然小人哉」(子路篇)。為甚麼呢?因為要看其是否符合「義」,不符合就不要守信,這時守信反而不好。孔子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衛靈公篇)就是君子把義作為本,依禮而行,表現謙遜,誠信地做人做事。

其次,孔子強調上位者講信,居於上位的人好誠信,老百姓就沒有敢不誠實的。(子路篇曰「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再次,在為政方面,孔子強調「民無信不立」,如果沒有民眾的信任,國家就站不住了。顏淵篇裏有這樣一段著名的話。「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回到本章。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注意,「人而無信」的「而」字,不能當「如果」講,這裏是強調人,人之為人,要講「信」,如果沒有信譽,這個人就沒有甚麼可觀的了。信,是作為一個人的基本條件之一。

孔子這話講得很重了。但要人記得住、印象深刻,孔子又做了個比喻,生動且深刻。如果沒有後面這句話,恐怕會落入「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的田地。

孔子打了個甚麼比方呢?古代的大車、小車,都要把牲口套在車轅上。車轅前面有一道橫木,就是駕牲口的地方。聯結車轅與橫木的關鍵(活銷),大車叫輗,小車叫軏,車子沒有它,就無法套住牲口,怎麼能走呢?孔子說,人而無信,就像沒有輗和軏,怎麼能行呢!

張居正教小皇帝說:孔子此言,只是要人言行相顧,事事著實,不可少有虛妄的意思。然「信」之一字,尤為人君之大寶,是以為治者,必使政教號令之出,皆信如四時,無或朝更而夕改,然後民信從,而天下治也。孔子之言,豈非萬世之明訓哉!

錢穆對本章的解說,則非常高妙。他說:人類社會,有法律契約,有道德禮俗,所以為指導與約束者縱甚備,然使相互間無信心,一切人事仍將無法推進。信者,貫通於心與心之間,既將雙方之心緊密聯繫,而又使有活動之餘地,正如車之有輗軏。

學習本章,還可體會《論語》用字的妙處。「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裏的「可」字,能換成別的字嗎?「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裏的「何」字意味深長。

孔子說過「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信以成之」與本章所說的「大車無輗,小車無軏」,是不是很貼合呢?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語集註》(朱熹,載入《四書章句集註》)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註》(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註今譯》(毛子水註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註》(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樊登講論語:學而》(樊登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點閱【論語說】系列文章。)#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