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快將結束,這段時期有些朋友到訪,一來看看我這個人,二來看看我的書室「香海書樓」。從香港搬來所有家當,總有些有趣的藏品可以示人。事實上,書對於我是苦樂參半的事物。書本身當然是樂事,天下沒有不好看的書,每一本書放在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中考察,都能折射出有趣的訊息,例如我有一本1960年初由煤氣公司出版的中西食譜,能反映當時香港家居能源的使用情況,歐西菜譜開始成為香港中產的日常,還有菜色的轉變與延續。

苦的是,自1980年代至今,多次搬屋,每次要搬的書一次比一次多。每搬一次書,身體、荷包便受大苦一次。所以,如果人生軌跡不再改變,我會決意留在英國,與書終老。

自中學開始,涉足過不同書店。開始養成買書習慣時,買得最起勁的一次是1986、1987年間,中環三聯書店舉行開倉大減價,很多文史哲書籍堆放在長長的豬肉枱上,港幣幾蚊雞就有交易。那時買了最少百多本書,成為我第一批藏書,其中一套現已成為絕版書的是王鐵崖編寫的《中外舊約章彙編》,1957年初版,1982年重印,三巨冊匯了中共建國以前的對外條約。

這套書除了方便檢索各「不平等條約」外,最重要是它不會使用「不平等條約」等樣版用語,更不會違反史實說甚麼「香港從不是英國殖民地」。該書有使用「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等語,但能夠客觀描述書中所收集的是「中國對外訂立的條約、協定、章程、合同」,「舊約章」這個中立用語充份反映其客觀立場。換言之,中共建國之後一段短時間內,政府和學術界仍能保持清醒,不會隨便讓政治污水潑向學術和歷史研究。

當然,書店不是純粹賣書的地方,它還是重要的社區和文化現象。早前,看到朋友分享一則2018年舊聞。英格蘭修咸頓(Southampton)有一間書店因為業主加租需要搬遷。書店要將二千本書搬到150米以外的新店,本來書店搬家不是甚麼新聞,然而這次卻上了報紙,事緣大約250名居民組成人鏈,將書逐本傳遞到新鋪。從照片所見,參與人鏈活動不但有老有嫩、有白人有穆斯林,還有手推嬰兒車的。

事件有兩點很重要的啟示。第一,喜愛閱讀、珍惜書店是成熟社區的標誌;願意為書店做義工,更是社區團結和諧的象徵。第二,該書店叫October Books,1977年為紀念俄國十月革命60周年成立,標榜「獨立」、「激進」,但這些身份認同無損它成為該市的人流集散地。事實上,共產主義在英國並非洪水猛獸,每個英國人都有自由追求自身的價值;共產主義一直是英國政治的一個元素,2024年英國大選共有97個政黨參選,有5個政黨以「共產主義」命名,總得票6,901張。

你的書店如何,你的城市、你的將來也必如何。孕育健康的社會情緒,改善精神生活質素,書店是重要的切入點。◇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