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2年6月,蒙哥汗任命忽必烈為征伐雲南的軍隊統帥,這是忽必烈總領漠南後的第一次重大軍事行動,也是史書上記載的他第一次獨立指揮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這一年忽必烈37歲。

征服大理 禁止屠城

遠征雲南的目的是從西南包抄夾攻南宋控制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同時切斷南宋戰馬的來源。南宋戰馬長期依賴於西南少數民族的供應,大理是主要供應地區。此時,盤踞在西南的是少數民族為主的南詔國,或稱大理國,並不屬於中國,由於其國君段興智孱弱,大臣高氏兄弟專權。

隨同忽必烈出征的金蓮川幕府成員中有釋子聰、姚樞、張文謙、廉希憲、賀仁、董文用、董文忠等。出征前一晚,姚樞在夜宴上給忽必烈講述了宋朝大將曹彬取南唐未殺一人的故事。第二天,忽必烈在馬鞍上對姚樞大呼道:「汝昨夕言曹彬不殺者,吾能為之,吾能為之!」姚樞馬上回道:「聖人之心,仁明如此,生民之幸,有國之福也。」

出征的大軍有十萬之眾,第二年四月大軍到達六盤山,在此度夏修整準備。秋天,大軍經過臨洮進入藏族地區,到達忒剌(今四川松潘)地方。忽必烈下令兵分三路,大將兀良合台率領的蒙古千戶軍為西路軍,一路經色達、甘孜、新龍等地,幾乎沒有遇到抵抗,進入雲南境內,眾多當地部落望風而降,其先鋒直指大理北境重鎮麗江,隨後到達龍首關。兀良合台是成吉思汗時期的著名將領速不台之子,也非常驍勇善戰。

諸王抄合、也只烈的東路軍取道川西古隘道,進至松、茂二州,經南宋雅、黎二州外圍南下。而忽必烈率領的中路軍則取道吐蕃東部人跡罕至的地區,進軍神速。在途經雪山時,因為山路盤旋曲折,連忽必烈都得下馬步行。其後大軍過大渡河、金沙江,相繼攻下了許多砦柵(指設置的軍事障礙),距離大理國四百餘里的摩娑二部酋長投降。不久後,白蠻酋長阿塔剌也投降。

12月,忽必烈大軍包圍了大理城。大理城倚點蒼山,傍洱海,如果依託堅城固守,不易攻下。早在一個月前,忽必烈就派遣玉律術、王君侯、王鑑等為使者,前往大理國招降,但遭到權臣高祥的拒絕,還愚蠢地殺死了三位使者。

面對氣勢不可擋的蒙古軍隊,高祥和其弟高和帶著段興智趁夜逃走。蒙古大軍乘夜攻城,拿下大理,忽必烈同時派大將也古拔都兒率軍追擊高祥等,在姚州(今雲南姚安)將高祥兄弟斬殺,而段興智則逃到善闡(今昆明),大理國滅亡。忽必烈以高祥為「忠臣」 之故,下令以禮葬之。

忽必烈進入大理城後,諸將以大理殺死三位使者為由,想要屠城。隨行的張文謙對忽必烈說:「這是高祥一人所為,不是老百姓的罪過,請宥之。」釋子聰也「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殺」,勸說他不要妄殺一人。忽必烈深以為然,令姚樞在裂帛製的旗上書寫禁殺之令,除通告全軍之外還在大街小巷廣而告之。大理城百姓遂得倖免。忽必烈也兌現了出發時對姚樞的承諾。

釋子聰曾賦詩讚大理之戰,詩曰:「天王號令迅如雷,百里長城四合圍。龍尾關前兒作戲,虎賁陣上象驚威。開疆弧矢無人敵,空壁蠻首何處歸?南詔江山皆我有,新民日月再光輝。」

1254年1月征服大理國後,忽必烈留兀良合台統兵戍守,追擊段興智以及未降地區,以劉時中為宣撫使,經略撫治雲南,自己則班師北返。而其部下此後能統一雲南,與忽必烈的信任和放手以及調度有方是分不開的。

自此,蒙古大帝國在西南擁有了一片國土,「衣被皇朝,同於方夏」,其重要意義不僅在於中央政權恢復了對雲南的管轄,還在於對南宋形成了戰略性迂迴包抄,為後來滅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而忽必烈在征戰中顯示的軍事才能,提高了他在蒙古軍中的威望,也是後來其贏得諸王貴族支持登上汗位的一個原因。

後來兀良合台擒獲段興智,蒙哥汗不僅沒有殺他,還於1256年在和林皇宮接見了他,賜予他金符,任命他為大理總管,子孫世襲,並賜名「摩訶羅嵯」,即梵語「大王」的意思,讓他回雲南幫助招撫治理。此舉有利於穩定西南。此後,至1382年駐守雲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兵敗自殺、大理總管段世戰敗歸降明軍,蒙古人建立的政權統治雲南地區長達128年。

1257年底,兀良合台率軍從雲南進攻安南國(今越南),第二年,迫於蒙古大軍的壓力,安南國王承認蒙古人的宗主地位。

不過,忽必烈南征大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由於沿途沒有食物,行軍極為困難,「亡失馬,凡四十萬匹」,人員損失同樣巨大。

1304年,元政府在忽必烈曾登臨俯視大理城激戰的點蒼山崖壁上鐫刻「平雲南碑」,以紀念半個世紀前忽必烈遠征大理的功業。◇(待續)

圖為明 唐寅《山水》 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圖為明 唐寅《山水》 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