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受命總領漠南漢人軍務後,雖然將藩府建在了金蓮川,但他仍保持著蒙古人入帳居野處、冬夏遷徙的遊牧習慣,居無定所。

而金蓮川幕府的很多人來自於漢地,習慣於城居,並不適應草原的遊牧生活,因此他們積極建議修建一座城池。長期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忽必烈也覺得應該有一處比較固定的場所,因此,接受了漢人幕僚們的建議。

建開平城留傳說

遠征雲南後的1256年,忽必烈下令讓精通《易經》的釋子聰(劉秉忠)占卜,選擇合適的地點修建新城。釋子聰經過勘察,選擇了桓州以東、灤河以北、北依南屏山、南臨金蓮川的龍岡之地,認為這裏地勢平坦,適合建城。

忽必烈隨即親自到龍岡這裏查看,見其地理上位於蒙古草原南端,北連朔漠,南接中原,地處要衝,非常適合自己總領漠南和漢地的政治軍事需要,同時也方便與身在和林的蒙古汗庭聯繫。忽必烈很高興,就下令讓釋子聰選人建城。

經過三年多的營建,按照漢人建築、技術和風格打造的新城於1260年落成,定名為開平府。

開平城的興建,是轟動當時的一件大事,民間留下了許多忽必烈向龍借地建城的故事。孔齊《上都避暑》、《至正直記》卷一中記載:「相傳劉太保遷都時,因地有龍池,不能固,乃奏世祖當借地於龍,帝從之。是夜三更雷震,龍已飛上天矣。明日以土築成基。」

據說,開平城的地下有大量積水,水中有龍,深諳風水五行的釋子聰製作了高數十丈的鐵桿,鐵桿立起後,積水枯竭,臥龍飛上了天。

其實,史籍中關於龍的記載確有不少。比如《新唐書‧五行志三》載:「貞元末(805年),資江得龍丈餘,西川節度使韋皋匣而獻之,老姓縱觀。三日,為煙所熏而死。」

《遼史‧太祖本紀下》記:「神冊五年(920年)夏五月庚辰,有龍見於拽剌山陽水上。上射獲之,藏其骨內府」,即宋代遼國皇宮藏有龍骨標本。北宋沈括《夢溪筆談》也介紹過他多年前出使契丹時聽說了這件事;元好問《續夷堅志》對該事談得更詳細,說那是條五尺小龍。

《清史稿》談見龍現象共八十二次,民國時期,民眾也多次看到龍墜落之事。所以,當年忽必烈向龍借地建城的故事或許並非虛傳。

開平城分為三個區域。外城為方形,由12呎至18呎高的土牆包圍,大部份居民居住在這個區域裏的土房和木房裏,外城還有幾座佛寺,是按照《易經》確定具體位置的。

第二個區域是內城,忽必烈和他的扈從住在其中,高10呎至16呎的磚牆包圍著內城。建築在土台上的王宮大安閣是這個部份的最重要的中心。每面城牆上建有6個城樓或塔樓,用於瞭望。

開平城的最後一個區域是外城北面的獵場,獵場中馴養著供忽必烈打獵的各式各樣的動物,主要是鹿。

開平城建好後,忽必烈在金蓮川的幕府成員都遷移至此。開平城逐漸成為忽必烈統領漠南漢地的中心,其後更成為忽必烈即位稱汗的所在。

遭嫉恨引猜忌 斂鋒芒隔閡消

忽必烈遠征大理取得勝利,在軍事上掌握了部份大權,提高了自己的聲望。此外,他改革蒙古舊俗,接受儒家思想,在漠南漢地採用漢人之法治理,在發展經濟、為自己贏得了聲譽、得到了民心的同時,也引起了一些蒙古貴族的不滿和嫉恨,因為忽必烈推行的政策阻礙了他們的財路,有人在蒙哥汗面前進讒言,說忽必烈有圖謀汗位之意,甚至說忽必烈截留了應該給大汗的稅賦、不利於朝廷等。

於是蒙哥汗派遣阿藍答兒等人在關中設鉤考局(註:相當於今天的審計局加紀檢委),查核京兆、河南財賦以及審查官員。

忽必烈一時想不到該如何應對。謀士姚樞為他分解時局,認為他長期居於漠南,遠離蒙古本土,與蒙古親人的見面時間少,關係難免疏遠。如此一來,一旦有人離間,就會引起大汗猜忌。因此,他建議忽必烈將王妃等家人送回蒙古本土,然後再親自去向大汗請安,如此就可消除兄弟間的隔閡。

忽必烈茅塞頓開,於是帶著王妃和子女北上去見蒙哥汗。此時,正率軍準備伐宋的蒙哥汗已經來到河西之地。忽必烈前去覲見,蒙哥汗見忽必烈如此,猜疑頓消,兩人相擁而泣,蒙哥「竟不令有所白而止」,並下令停止了鉤考局的運作,將阿藍答兒召回。

忽必烈為表赤誠之心,也交出了河南、陝西、邢州等地的全部權力,將自己的人馬撤回,還撤銷了邢州安撫司、河南經略司、京兆宣撫司及其附屬機構,相關事務全部交由蒙哥汗處置。◇(待續)

北宋《金 傳黃宗道 舊傳李贊華 獵鹿圖》 卷,局部圖。現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公有領域)
北宋《金 傳黃宗道 舊傳李贊華 獵鹿圖》 卷,局部圖。現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公有領域)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