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文憑大學預科(IBDP)日前放榜,香港區今年考生人數共2,406名,考獲滿分45分者約28人。香港考試文化,將考獲滿分的考生稱為「狀元」,差一分的稱「榜眼」;此「傳統」不單用在本地考試,現在也用在IB之上。所以每次放榜後,傳媒會四出訪尋狀元、榜眼,發掘背後的八卦。
今年的IB狀元、榜眼,不乏名人之後。經傳媒報道的,某狀元之父為理大專業進修學院院長陳繼宇,而某榜眼之父為著名香港藝人森美。
然後,筆者看到有人在網上貼出森美曾經接拍的、以愛國愛港聞名的港專(前身為工人夜校)的廣告,並留言說:「叫人子女讀港專,自己子女就讀名校、考IB。」
讀甚麼、拍甚麼廣告,在一國兩制、高度自治下的香港,應該仍有相當自由。反而筆者看完相關IB放榜新聞後,有點感想,想起香港曾經賴以成功的「雙重效忠」。
顧名思義,雙重效忠是指同一時間效忠多於一個政權。對於「回歸」之後出生的香港人,這是難以想像的,但香港開埠後大部份時間,雙重效忠簡直就是香港人的核心價值。看看東華三院的歷史照片,1911年以前的總理就職合照,不難發現這班在香港混日子、需要效忠於殖民政府的總理,就職時都是身穿清代官服。曾經支持「百日維新」但以失敗告終的光緒帝,曾御賜東華「萬物咸利」牌匾;這個金碧輝煌的聖物,一直掛在東華醫院禮堂牆上,成為東華的「鎮院之寶」。
中共建國後,國共對立廷伸至香港。效忠中共的愛國青年,無論嘴裏反殖有多硬,但畢竟仍要守殖民地的法、考殖民地的會考。也不是所有左派領袖皆出自愛國學校,例如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他有「文法王子」之稱,小學會考英文科滿分,入讀聖保羅書院,繼而考入港大。
雙重效忠有助遊走於兩個政權、兩種文化之間,塑造出香港的靈活多變、集東西文化大成的城市風格。當香港的主權需要移交中國時,香港人逐漸被要求只能效忠一個政權,雙重效忠成為歷史,最少學術上大家都是這樣說。
然而,IB放榜新聞讓我感受到,雙重效忠仍是香港人的核心價值,只是以另一個形式出現:政治上要效忠中國,這是作為香港人無法避免的,然而文化效忠則是西方。單看香港區IB考生人數,由京奧那年的477人增加至今年的2,406人;比較去年2,275人,一年之間增加了5.7%,已可感受到教育界「動物大遷徙」的威力。換言之,在一切都要高談中國、中國香港的世代,香港人仍然積極擁抱其它選擇。
也許,建制人士已察覺到新時代雙重效忠的張力。《大公報》在報道相關新聞時,擬題《英基八IB狀元留港升學,貢獻社會》。事實上,英基屬校共有17名IB狀元,8名其實未過半數。考的是西方考試,卻突顯留港建港,化洋為中用,引導輿論方向。究竟兩種效忠之間的關係是和諧抑或衝突,看官心中有數。◇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