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香港盛事基金」支持的「金庸百年誕辰紀念」活動延伸至啟德郵輪碼頭,居然展出《鹿鼎記》角色陳近南的雕塑——即小說裏韋小寶的師父,也是民間傳說中「反清復明」的天地會總舵主——難道不怕「煽動」民眾「顛覆政權」?
以我所知,世上至少有三個陳近南:小說的陳近南、傳說的陳近南,及歷史的陳近南。今天想談談後兩者。關於傳說的陳近南,文獻資料比較難找,幸好我有一本《洪門志》,作者朱琳,初版是1947年。該書談及洪門(天地會)源流,儘管未必全合史實,但資料豐富,保留了大量民間傳說。
洪琳說,陳近南原名陳永華,湖北人,清翰林院學士。他因諫議被黜,浪跡江湖,賣卜為業。康熙十一年(1673),陳近南在四川開立「精忠山」,之後回到湖北鄉里,隱居白鶴洞,自號「白鶴道人」。
此時,他認識了萬雲龍(原名吳德起,傳說是萬雲寺方丈)及武功高強的「洪門五祖」(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馬超興、李式開)。衆人於1674年在「紅花亭」會商起義,由陳近南主持。
據《洪門志》說,陳近南曾率領洪門兄弟,由湖北襄陽進發,所向披靡,一路打到武昌,最後被清將于成龍擊敗,萬雲龍陣亡,陳近南被迫退守襄陽。三個多月後,陳覺得時機未到,決定分散部眾,並留詩一首作為憑證:
五人分開一首詩,身上洪英無人知。
此事傳與眾兄弟,後來相會團圓時。
從此,洪門部眾各自開山立堂,遍地開花,之後才漸漸出現「天地會」、「清幫」等分支。以上是民間傳說中的陳近南,跟台灣沒什麼關係。但他的原名「陳永華」背後,卻有一個跟台灣不可分割的故事。
史書的陳永華(1634-1680),字復甫,一說同安人,一說龍溪人,總之不是湖北人。順治年間清軍攻陷同安,陳永華之父陳鼎自縊殉國。陳永華當時15歲。五年後,陳永華到廈門投奔鄭成功,鄭跟陳談論時事,終日不倦,說:「復甫,今之臥龍也」,即稱讚這個20歲青年是諸葛亮再世,不得了。鄭成功讓陳永華擔任參軍,也給兒子鄭經做陪讀。
陳永華後來力排眾議,支持鄭成功東征,在台灣建立明鄭政權。鄭成功死後,鄭經繼位,以親信陳永華、馮錫範、劉國軒、黃安、洪旭等擔任文武要員。陳永華負責制法律、定職官、興學校,篳路藍縷,經多年努力,不但令軍民豐衣足食,更為台灣建立完善的教育系統,讓兒童可以八歲入小學,習經史文章。
1674年,三藩之亂爆發,鄭經乘勢出師,希望收復中原,陳永華則留守台灣,協助鄭經之子鄭克臧(也是陳永華的女婿)監國。結果鄭經無功而返,從此無心「反清復明」,只求偏安一隅。鄭經的侍衛馮錫範見陳永華掌握兵權,內心妒忌,暗地裏與劉國軒合謀,騙得陳永華自解兵權,告老還鄉。陳永華後來得悉受騙,後悔莫及,眼見官場勾心鬥角,中原光復無期,竟鬱鬱而終,享年46歲。
據《泉州府志》載,清臣李光地聞說陳永華病逝,即向康熙上奏,說:「台灣未可卒圖者,實由永華經理有方,今天心厭亂,使之殞命,從此亡可立待。」意思是:台灣終究未能「統一」,實因為陳永華治理有方,現在上天厭惡紛亂,讓他殞命,從此明鄭之亡指日可待。於是康熙派遣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入侵台灣,鄭克塽投降,台灣終於歸入大清版圖。
看正史,陳永華儘管也立志「反清復明」,但似乎跟天地會沒有關係,他也不大可能親自到湖北主持「紅花亭」大會。不過按照民間傳說,陳永華既又名「陳近南」,也不能排除他曾派人潛伏大陸,混跡江湖,暗立社團,徐圖起義,並以「陳近南」之名在幕後發號施令。
由此可見,無論是歷史、傳說或小說的陳近南,看遍所有平行宇宙,他都顯然是個抗拒「祖國統一」、意圖顛覆現有政權的「隱性台獨分子」——有他在,台灣就「統一」無望了。
今日香港,明明連「國殤之柱」這麼溫和的藝術品也危害「国安」,何解為「台灣護國神」樹立雕像卻又若無其事,甚至變成「香港盛事」呢?這個英文名叫「A Path to Glory」的活動,實在耐人尋味啊!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