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力推發展北部都會區,惟外界關注的成本數字遲遲未公布。發展局昨日(22日)回覆立法會質詢時透露,目前已知的研究、收地及工程開支或預算開支合共逾2,240億元。

根據當局提供的資料,其中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的已知開支或預算為逾602億元,其中逾半涉及「收回及清理土地」。元朗南新發展區的已知開支或預算約200億元;新田科技城約434億元;落馬洲河套區約144億元;古洞北/ 粉嶺北新發展區逾863億元。

另外,流浮山、牛潭尾方面均只提供「土地用途可行性研究」的開支,分別為7,485萬元和9,743萬元;新界北新市鎮的「規劃及工程研究」開支為約2億元;馬草壟的「可行性研究」開支為2,890萬元。

發展局強調,由於一些項目仍在進行不同階段的研究,土地用途、工程方案、詳細設計、以及分期施工安排仍有待落實,須在相關研究或設計進入較為成熟的階段,方能就該等項目的開支作出較為可靠的估算。

此外,不同的土地開發或處置方式,例如新發展區內原址換地申請是否成功,政府是否交由市場企業按政府要求承包較大規模的土地發展(「片區開發」),均會影響政府為新發展區的收地和工程承擔的開支及有關估算。

就「片區開發」,發展局表示會在北部都會區一些新發展區揀選較具規模的片區,包含具商業發展價值及投資回報的地塊,以及帶來較長遠經濟和社會利益的公共設施及其他基礎建設用地,由投得項目的企業綜合開發和建設。

局方指,這模式有助減輕政府前期的財政負擔,亦可使片區的設計更為協調,並借助市場力量加快提供公共設施。與此同時,政府會因應經濟環境、物業市道等,有序將土地推出市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