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素對於人體的成長和健康很重要,也與腸道疾病的發生有關。
人體微生物群是由細菌、古菌、真菌和病毒組成,尤其在腸道中非常豐富;這些微生物參與營養和免疫功能,並且受到基因、環境、飲食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一旦微生物群失衡可能導致多種疾病。
事實上,飲食從嬰兒時期就對微生物群的發展起到作用,尤其是在開始吃固體食物時;再加上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例如:增加抗生素和疫苗的使用、改善醫療保健、減少寄生蟲感染、不當的飲食習慣等,被認為是腸道疾病日益增加的主要原因。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生蕭玉雪說,不同人群的微生物群組成受到飲食影響的差異很大。長期食用富含動物蛋白質和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與擬桿菌屬較多有關;而長期食用富含簡單碳水化合物、較少動物脂肪和蛋白質的飲食,則呈現相反的微生物群組成模式。
研究發現,非洲兒童的微生物群與飲食中含有較多植物衍生物和纖維相關,而歐洲人的微生物群則與含有較多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飲食相關。這種飲食差異推測與炎症性腸病在非洲和西方國家不同的盛行率有關。
長期食用富含動物脂肪、蛋白質和低纖維的西方化飲食,可能會導致腸道微生物群失衡,增加罹患疾病的風險;可發酵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則會影響有益菌和促炎微生物,以及短鏈脂肪酸的平衡,而這些短鏈脂肪酸在能量調節、免疫和腸道功能中起著重要作用。至於調節腸道微生物群,可以通過補充腸道健康有益的益生菌來實現。
許多食物和營養素被研究是否與炎症性疾病如發炎性腸道疾病有關,但目前還沒有確定特定食物或營養素與炎症的直接關聯。然而,近期的一項研究顯示,富含動物蛋白的飲食可能增加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風險,而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能有保護作用。
另外,肥胖、代謝症候群與發炎性腸道疾病之間的關聯已被廣泛證實。富含飽和脂肪、乳製品和精製碳水化合物,以及蔬菜、穀物和纖維含量低的食物,會增加罹患肥胖、高血壓、慢性腎病等病症的風險,從而引發腸道炎症和造成微生物群組成的改變。
因此這種飲食方式,被認為是西方國家自身免疫炎症疾病發生率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後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其與人類疾病發展之間的可能關聯。
腸激躁症適合的FODMAP飲食
蕭玉雪指出,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疾病,全球盛行率為5%~20%,常見的表現為反復腹痛和排便習慣的變化;目前病因尚不完全明確,推測與腸道微生物群的改變、對某些食物的過敏和不耐受、腸道通透性增加、黏膜的低度炎症,以及長期使用抗生素有關。
研究統計發現,超過三分之二的腸激躁症患者認為出現的症狀與特定食物(如牛奶及其衍生物)有關,所以會避免攝取這些食物;但目前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特定食物或營養素與腸道症狀的觸發有直接關聯。
即使如此,有一些食物似乎與腸激躁症的症狀產生有關,比如含有可發酵性的寡糖、雙糖、單糖和多元醇(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Disaccharides,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FODMAP)的食物。
解釋飲食如何影響腸激躁症的假設包括:纖維和碳水化合物吸收減少、肥胖的共病,以及食物不耐受或過敏,其中將腸道症狀與攝取含有FODMAPs的食物聯繫起來的研究最有前景。
蕭玉雪說明,FODMAP存在於某些水果、豆類、乳製品和人造甜味劑之中,在腸道內發酵和滲透作用之下,會加劇症狀,而且這些碳水化合物在結腸中被細菌發酵產生氣體,導致腸腔擴張。
研究發現,腸激躁症患者採取低FODMAP飲食1~2周,大約有三分之二腸激躁症患者的症狀能明顯改善。這種飲食方式比其它排除性飲食更靈活,允許患者選擇多種主要食物類別,不但能降低營養素缺乏的影響,還能避免發生腹痛、脹氣、腹瀉等症狀。
蕭玉雪補充說,對於兒童來說,採取低FODMAP飲食不是治療腸激躁症的首選方法,飲食還是要攝取適當的營養素、每天三餐定時進食、補充足夠的水份(每天1.5~2公升),以及限制可能引發疾病的因素如酒精、咖啡因、辛辣、高脂食物等。
多項研究已經證明,酒精會改變腸道的運動、吸收和腸道的通透性;咖啡因會增加胃酸分泌和結腸運動;辛辣食物中含有的辣椒素,會加速食物從腸道通過,並刺激內臟的疼痛感;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脂肪,會減緩小腸的運動。
然而,對於成人來說,如果腸激躁症的症狀持續,且飲食習慣調整之後仍沒有改善,就應該採取低FODMAP飲食。
改善慢性便秘要多攝取纖維素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生蕭玉雪說,慢性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每周少於3次,且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一般盛行率約為16%;常見的發生原因為缺乏纖維素、蔬菜和水果攝取不足,以及液體補充不足。
慢性便秘有3種類型,分別是直腸排便障礙、慢傳輸便秘和正常傳輸便秘,這些類型與其它疾病(如腸激躁症)之間存在相當大的重疊情況。
困擾大多數人的便秘是功能性便秘,通常是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發病機制為多因素,而且涉及飲食、遺傳、心理、生物、藥物,以及腸道的蠕動、結構、吸收等因素。
不過,有幸的是,與飲食相關的便秘,多數能經由改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來治療。
曾有研究顯示,慢傳輸型便秘患者對於食物的反應表現,多為結腸和直腸的收縮活動較短,強烈收縮較少,而且腸道神經異常可能導致運動障礙和影響症狀發展。
一項系統回顧發現,可溶性纖維(如洋車前子)能改善便秘症狀,增加排便次數,並減少排便的間隔天數;富含可溶性纖維的飲食能增加糞便重量,減少結腸通過的時間,而低纖維飲食則容易造成便秘,所以增加飲食中的纖維攝取量是改善慢性便秘的有效方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飲食建議
蕭玉雪指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種常見的胃腸問題,表現為吃不多就感到飽、飯後腹脹或上腹痛,臨床上將之分為兩類,分別是餐後不適綜合症和上腹痛綜合症;上述這些因為功能性消化不良而出現的症狀,多與飲食狀況相關,包括攝取的總熱量、食物量、進餐次數、對特定食物的心理反應等因素。
研究發現,有一些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十二指腸嗜酸細胞增多的情況,通常與食物抗原有關,不但會刺激黏膜免疫,還會增加腸道通透性。
許多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認為,某些食物如富含發酵性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含糖飲料、水果、牛奶、小麥等,與症狀的發作有關;而含有可發酵性的寡糖、雙糖、單糖和多元醇(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Disaccharides,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FODMAP)的食物與腸激躁症之間的關聯,也已經被廣泛認可,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它們與功能性消化不良之間的關係。
此外,麩質和含有FODMAP的食物可能會引發腸激躁症狀,而小麥中的α-澱粉酶/胰蛋白酶抑制劑(ATIs)可能與非乳糜瀉性麩質過敏症有關,這種疾病的症狀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相似。
因此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飲食建議,是以少量多餐和低脂肪飲食為主,以免過多的脂肪會通過延遲胃排空和對胃腸激素的過敏反應,來加劇消化不良的症狀。
飲食西化造成胃腸不適惡化
蕭玉雪強調,雖然每一項的研究結果並非總是非常明確,但飲食和營養在慢性胃腸疾病的發展、症狀緩解,以及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中的作用不容忽視;目前飲食在各種胃腸疾病中的具體作用尚待完全理解,但許多證據顯示,適當的飲食和營養控制能預防和調節症狀。
近年來的研究顯示,胃腸不適症狀惡化與飲食西化有關,因此建議有任何胃腸疾病問題者要控制動物脂肪和精製糖的攝取量。
針對改善炎症性腸病、腸激躁症等常見的胃腸疾病,有一些研究團隊正在評估新的飲食方法和治療選項,例如:低FODMAP飲食、克隆氏症排除飲食等。
不過,由於研究設計的差異和胃腸疾病症狀的異質性,研究結果存在變異,因此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以確定每種疾病最有效的飲食方法,並評估不同食物和飲食對腸道平衡、長期飲食遵循,以及患者健康的影響。
診斷的建議和飲食的叮嚀
蕭玉雪提醒,如果經常出現腹脹、腹鳴、腹瀉、便秘、腹痛、糞便有黏液、解便時感覺未完全排乾淨等腸道症狀時,有可能罹患腸激躁症:在尋求診斷時,應該前往醫院進行完整檢查,先排除明顯的腸道結構問題(比如進行大腸鏡檢查),或是血液生化檢驗異常,以確定診斷。
一旦診斷為腸激躁症或功能性消化不良,飲食上應該採用低FODMAP飲食;對於慢性便秘的問題,要補充足夠的水份,以及增加可溶性纖維的攝取量,有助於排便順暢。◇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