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總統戲院》結業,是有點難受,但也好像理所當然。

有點難受,因為歷史悠久。就算似我自小是個九龍人,一年沒有幾次過海看電影,但跟朋友在銅鑼灣行街、睇戲、食飯,很多時候也會約在總統戲院門口集合。那是一個只有傳呼機未有手提電話未有WhatsApp的年代。

有品味呀!位於銅鑼灣,但又未至於最核心的一帶,附近有些專賣水貨名牌衫的小商場,又有些與別不同的小食店,好像比較有特色。有型過行來行去也是Sogo。對青春期影響荷爾蒙的中學生來說,很重要。

說理所當然,是想深一層,對上一次在總統戲院看電影,已經忘記了是何年何月的事。電影公司要在銅鑼灣搞首映禮或試片場,首選必是《時代廣場》或《翡翠明珠》,或者《皇室堡》;自行購票的話,以上由連鎖院線經營,無論是網上購票還是查看電影放映時間,也方便得多。

如果,《總統戲院》一成不變,仍堅持大戲院運作模式,設堂座與超等的那一類型,不知會否反而殺出另一條生路?但一早已經改建成迷你戲院,跟足主流,連最後的特色也欠奉,看同樣在銅鑼灣的《利舞臺戲院》一早已被清拆變成商場,《總統戲院》的老闆兼業主守到今時今日才離場,已經算超出預期。

尤其,你看看疫情期間,幾多間戲院停業收場?以為疫情一過,戲院生意必會反彈?是沒有估計錯誤,是有過一段報復式消費,票房紀錄屢創新高,但市面復常後,本來就需要面對高潮過後的低谷,還要撞正北上消費不被怪罪,餐廳、零售的生意據說比疫情前更可怕,如果你說戲院業能夠獨善其身,說出來,也沒有人相信

因為,再不忿也好,戲院的確似夕陽工業。電影未必,拍套電影出來,可能有不同的串流平台出高價搶奪版權;疫情期間,在被迫的情況下,扭轉了大量觀眾的習慣,認定用電視機、用電腦、甚至用手機,看電影,完全沒有問題。你要他們回頭,肯花費額外金錢入戲院?不是不可能,但套電影一定要有話題性,非即時觀看不可,最好是非看大銀幕不可。

偏偏撞正專出大製作的荷里活踏入調整期。食漫畫英雄的熱潮,在《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的頂點之後,本來就難以維持下去,還要刻意追求政治正確,結果像骨牌倒下般一發不可收拾。近幾年的商業大片,幾乎全部是昔日經典的續集或前傳或外傳,要吸引中年人或老年人,或者還可以,但某程度上跟年輕觀眾的距離越拉越遠。前景更加暗淡。

相比起外國戲院,香港戲院還多了一項獨有致命傷。不是天價租金,是顧客質素。無論拍了幾多宣傳片,希望觀眾注重觀影禮儀,但入過香港戲院的話,不可能未試過身邊有人高談闊論、或刷手機、或吃喝玩樂。我不敢說外國沒有,但發生在外國的話,好多時候也可以運用群眾壓力阻止得到。發生在香港?出聲投訴的,才好像做錯事一樣被指責。把戲院改為遊樂場般經營,可能更合情合理。

或者,也要慶幸,畢竟,曾經璀璨過嘛。你要知道,在今天的氣候,就算放煙花,也可以只有煙沒有花的。◇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