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問題不斷,年初爆發工業染料「蘇丹紅」辣椒粉以及日本問題紅麴保健品事件,到近期爆出台北信義區寶林茶室貴刁料理「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造成2死、5重症。這是台灣首件米酵菌酸中毒案,引發各界關注。米酵菌酸是甚麼?民眾該如何防範?
「寶林茶室」粿粉(粄條)爆發大規模中毒事件,已造成2人身亡、10餘人不適。死者初步解剖確實有米酵菌酸存在,造成台灣史上嚴重公衛重大事件。米酵菌酸對台灣人來說很陌生,但其實在中國是法定傳染病,早有不少相關中毒事件,主要來自於發酵玉米製品;而印尼、非洲莫桑比克也曾發生。過去在台灣,曾經在腐敗的杏鮑菇和腐敗菠蘿中鑑識到此病菌。
澱粉發酵食品保存不當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署長吳秀梅表示,米酵菌酸是罕見毒素 (Bongkrekic acid,BA),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B. cocovenenans,又名椰毒伯克霍爾德菌)產生,喜歡在富含脂肪酸食物繁殖,椰子和玉米是最佳選擇之一。若椰子、玉米、米製品等食品,剛好存放在適合唐菖蒲伯克氏菌迅速增值的環境,也就是溫度在攝氏22~33度、酸鹼值中性環境,容易產生大量米酵菌酸。
粒線體損傷 細胞全面停工
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Facebook上分享,如果把地球比喻成人體,把國家比喻成細胞,那粒線體就是國家的發電廠。而米酵菌酸是粒線體毒素,作用就是對所有發電廠無差別攻擊,全球陷入停電狀態。換到人體就是細胞無法進行呼吸作用,無法產生能量,導致全面性的細胞死亡,而大家最耳熟能詳的粒線體毒素就是「氰化物」。
台大醫院急症醫學部主診醫生李建璋在Facebook發文表示,粒線體是人體細胞能量直接來源,粒線體急性損傷會造成猛爆性多器官衰竭。治療部份,抗生素使用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ceftazidime, carbapenems, fluoroquinolones, Minocycline 都可以殺死細菌,然而致死最大原因是毒素,不是細菌,光殺菌無效,目前無解毒劑,只要1.5毫克就會致命,利用器官支持期待自我康復,是目前唯一可行之道。
哪些食物可能出現米酵菌酸?
營養師程涵宇在個人Facebook粉專發文表示,要注意「發酵米及穀類製品」,米酵菌酸可能出現在以下這些食物中,包括腸粉、河粉、米線、貴刁、溼米粉、溼粉絲、久泡木耳、久泡雪耳、涼皮、發酵玉米麵。這些食物變質就可能含有米酵菌酸。
四大類食物易受米酵菌酸污染,包括:1.變質澱粉類產品(糯米、小米、高粱米、馬鈴薯粉等);2.變質的新鮮雪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3.完全或不完全發酵的玉米;4.椰子製品。
此外,米酵菌酸「無法」加熱去除,而且被污染食物無臭無色,外觀辨別不出來;受污染的食品具有正常的外觀、氣味和味道,民眾根本吃不出來。
中毒症狀有哪些?
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診醫生顏宗海表示,若誤食遭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類似急性腸胃炎症狀,嚴重者或1天內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高達四成以上,米酵菌酸沒有解毒劑,僅能提供支持性療法,如呼吸衰竭就插管、休克就打強心劑。
此外,一般食物中毒部份也會出現: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或伴隨血便症狀,因人而異,症狀通常持續1~2天,有些持續7~10天不等。
台灣常見細菌性食物中毒包括:1.生鮮海產及魚貝類(腸炎弧菌)、2.畜肉、禽肉、鮮蛋、乳品及豆製品(沙門氏桿菌)、3.受糞便污染的食品或水源(病原性大腸桿菌)、4.肉製品、蛋製品、乳製品、盒餐及生菜沙律(金黃色葡萄球菌)、5.米飯等澱粉類製品(仙人掌桿菌)、6.低酸性罐頭食品、香腸及火腿等肉類加工品及真空包裝豆乾製品(肉毒桿菌)。
如何預防與避免中毒?
李建璋建議,短期內對於不是新鮮烹煮,而是重複加熱的米、麵主食應該都要小心避免。吳秀梅提醒,米酵菌酸不因洗滌烹飪被破壞,消費者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別吃長期存放不當環境澱粉發酵食品。
民眾須建立食品安全觀念,食物未充份加熱、熟食在室溫下放置過久、生食與熟食交叉污染、廚房設備未清潔及水源被污染,都可能造成食物中毒。食藥署提醒,溫度介於7~60℃之間稱為危險溫度帶,因為許多細菌在此段溫度間都能快速生長繁殖。冷藏要在7℃以下、保溫要在60℃以上,存放逾2天則要冷凍,食用前食物要加熱至中心溫度逾70℃才可食用。
預防食物中毒五大原則
1. 勤洗手:料理食品前後必須澈底洗潔雙手,平常也要保持手部乾淨。
2. 加熱:食用前食物要加熱至中心溫度逾70℃才可食用,加熱可殺死活的細菌,除去某些細菌,不過米酵菌酸「毒素」則無法透過加溫消毒。
3. 食物放雪櫃仍會腐敗:雪櫃不能殺菌,一般雪櫃冷藏溫度0~7℃ ,冷凍約-12~-18℃,低於7℃能抑制細菌生長,但若冰凍前早已被污染是無法殺死細菌的,此外,食物在室溫下不宜放置過久。
4. 食材新鮮:食材要新鮮衛生,用水必須乾淨。
5. 生熟食分開處理:不同器具處理生熟食,避免交叉污染。#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