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應該是全球唯一地方,在中學同時設立兩個歷史學科,即歷史(曾稱「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歷史科之外另設中國歷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年國共兩黨均在香港散播自己那充滿意識形態的史觀,所以香港教育當局便搞出自家中史課程,將之去政治化,因此嚴肅的中史人至今仍奉「去政治化」為金科玉律。
一地兩史,若兩史皆修,會耗去相當課時,「回歸」前後有意見認為,既已完成統一大業,中史未必需要獨立成科,所以2000年教統局(教育局前身)容許學校合併兩史,或推行校本綜合科目。
然而,十年後香港政治形勢急轉直下:港獨問題、國教事件、雨傘運動等,讓教育界部份人士將「問題根源」歸咎於中史科失去獨立科目地位。結果可想而知,原本以「去政治化」為建科宗旨的中史,被賦與了巨大政治能量,被視為香港安定繁榮的重要支柱,應否獨立成科不再是教育、學術問題,而是一場正邪不兩立的政治角力。所以,縱使學界已證明以兩史合併或綜合模式教授中史,學生表現會優於以獨立成科施教,例如2015年教育大學霍秉坤團隊發現中史獨立成科的中學在態度與能力、動機、自我效能感、教學方式四大指標中,表現均低於平均值;然而特首林鄭月娥在2017年施政報告仍宣布,全港中學自2018年起初中中史獨立成科並且必修。
不止獨立成科,甚至要必修;不止是初中,還想在高中必修。去年,嶺大協理副校長、立法會議會劉智鵬提出議案,要求高中中史必修,教育局長蔡若蓮表示有保留,擔心會壓縮及淺化現有高中中史學習。
早前,在愚人節前一日,全國政協、教議會主席何漢權再次建議高中必修中史,每周一課,毋須考試。
其實,鄧飛議員去年就劉智鵬議案的發言中已解釋高中必修中史會引致的問題:用公社科取代通識科,「就是騰出更多時間給高中同學增加對選修科目的學習(尤其理科),如果現在多加一門必修科,就有悖這個改革初心了。」
而且,上周本欄已經提及,公社科只設達標和未達標兩級成績,學生就算再努力,學習成果也不會反映在成績上,所以很多學生不會花心力學習。公社科設有考試尚且如此,若按何漢權所言,必修中史但不設考試,結果會怎樣?一切已寫在牆上:學生無心向學,上課時教師自說自話,結果不單無助於學生學習國史,這一科的形象也會插水,形成雙輸結局。
聽過一個笑話,大概意思是:某國王觀看足球賽,看見球員們都在爭奪一個足球,慈悲心起,遂發給每名球員一個足球,使他們在球場上不用辛苦你爭我奪。雖然情況不一樣,但「每名球員踢自己的足球」的邏輯與「高中中史必修」頗類同:每個學科都有其肌理和運作方式,若一味追求形式主義的必修,結果雖然場面好靚,就如球場上每人都有踢自己的波一樣,但很明顯,足球多了,足球比賽卻消失了。◇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