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曾在《眾新聞》發文,討論該年的歷史科評卷參考(即marking scheme,下稱「文件」),發現內容千瘡百孔,史實出錯,含糊不清,答案出現重覆等,從而得出結論:「歷史開了倒車」。事隔一年,該科繼續換血,試卷主席出現了很多新面孔。這個新班底,有否為本科帶來新氣象?本年度各科《試題專輯》已經出版,筆者第一時間找來一讀。不出所料,情況繼續慘不容睹,史實錯誤,邏輯欠奉,甚至連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也備受質疑。以下列舉文件中比較嚴重的明顯個案加以闡述。
(一) 卷一1c題問日本在1900-26年間是否可被視為一個強大和西化的國家。文件竟然說,日本是「強大的國家」的證據是「日本成為國際聯盟的成員之一」。如果這句的邏輯要成立,便等於說凡參加國聯者都是強大的國家。國際聯盟總共有63個成員國,厄瓜多爾、哥斯達黎加,甚至於1930年代遭意大利入侵的阿比西尼亞都是成員國。它們都是強國嗎?最重要係,中華民國也是成員國。若中國於一次大戰後已是強國,中共今天掛在口邊的「弱國無外交」便是偽命題。
(二) 卷一1b題問20世紀初日本小學教育的兩項特徵,文件建議答案為「男女混合教育」和「多元化學習」。乍看之下,好像無甚不妥。然而,「特徵」一詞,意思是有別於一般的特殊現象。例如在兩文三語的香港,你不能說天水圍某小學的特徵是「開辦英語教學」;在現代政治之中也不能說中國政治的特徵是「具有一個中央政府」。文件建議的答案,與一直以來一般的小學教育沒有分別。這沒有特徵的特徵,可以算是「特徵」嗎?
(三) 卷一2a題問,根據資料作者的看法,20世紀下半葉香港經濟發展的主要轉變為何。文件建議的答案是「由工業轉變為多元化發展」,線索是資料作者所說「隨著工業的成熟,本地經濟需要多元化以維持高增長率。」這裏出現一個明顯的認知落差:題目問及的是歷史上客觀出現、有證有據的轉變,但文件建議答案的核心卻是「需要」作出轉變。建議用「需要轉變」回答「曾發生的轉變」,考評局答非所問,連自己設計的問題亦無力作答。
(四) 卷二第1題要求考生用1900-49年間中國的政治發展,闡明「中國在20世紀上半葉作出了不同的現代化探索。」文件要求討論「社會主義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制)」。這裏出現了根本史實錯誤:1949-53年仍是「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共的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到1953年才開始。《共同大綱》規定中國實行的並不是蘇式的「無產階級專政」,而是含有民主成份的「人民民主專政」。若如題目所言,討論止於1949年,「社會主義」一詞便不適用。
(五) 卷一四條資料題,亞洲史和歐洲史各佔兩題,每題都有三條分題。亞洲史六條分題,文件竟然有四處地方建議答案為「多元化」、「多樣化」、「多元文化」等。很明顯,審題委員會未能設計出答案不重覆的問題,專業能力備受質疑。
(六) 文件的中英文版本亦出現內容不符。卷一3b部份意思完全相反。文件在同一分題中亦出現標點符號問題,歷史科經常使用的引號竟然不懂使用。引號的基本使用標準是恭錄原文,不能篡改。可是文件在援引試卷資料「if Germany attacked France」時,竟然將if改成in case of,不單篡改原文,連文法也錯了;同一處地方在引號內更無端端出現「Germanys’」一詞,考評局以為一次大戰前已經有兩個德國?
不要以為這些馬虎成性的事只出現於歷史科。考評局通識科前高級經理盧家耀在社交平台點評今年的通識科考試,「不少題目出得空泛和偏頗,難以回答,未能有效評核考生的critical thinking,知識和概念等應用」。「考生只須抄資料」,便能得到高分。他的結論是:「唔評論份通識卷係咪要政治正確,但連考評嘅基本要求都做唔到,真係無眼睇!」
自2020年起,考評局之亂似乎一發不可收拾。尋常一個中學考試,可以做到史實錯誤、邏輯錯誤、自己設計的問題自己不懂回答、文法錯誤、標點錯誤。這些均反映出更深刻的體制腐臭:局方無力聘用專業人員進行出題、審題、校對,所有錯誤由審題委員會階段一直「可持續發展」至《試題專輯》出街。局方曾大大聲說教育局「科目專家」會幫助改善考試機制,到頭來只是協助加速機制腐臭。愛國愛港的何君堯說,香港欖球隊在播錯國歌時「毫無反應」,「失去了我們的信心」,所以應該解散香港欖球隊。如果他的邏輯成立,那麼,考評局在其管理的考試中不斷擴大種種錯誤,失去了我們的信心,我們要求解散考評局,應該不算過份吧。◇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