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歷史科考試於上周四進行,坊間主流媒體對其評論頗為溫和,有媒體認為今年以香港電影如《唐山大兄》和藝術中心節目《日本動畫大師手塚治虫》設題,頗為有趣,令該科的公關形象有所改善。然而,富經驗的歷史科教師稍花時間閱讀試卷,便不難發現問題不少,今年試題令人擔心的程度不亞於以往數年。

不少本科教師指出,歷史科「中史化」的情況在今年試卷中變得更加明顯。眾所周知,香港一直以來存在兩科歷史科,兩者都有中國歷史的元素,然而兩科各有傳統,中史科雖然也設有歷史資料題,但資料與平時的課本內容差不多,而且歷年試題的相似程度頗高;歷史科則比較喜歡採用富有「含金量」的原始史料,要有鮮明觀點,而且歷年題目設問尤其歷史資料題儘量不會重覆。

今年歷史科試卷,歷史科的以上特點幾乎被閹掉。為了提升考生答案的可控性,資料題所用的資料很明顯出現「教科書化」情況,例如第一題就1927-32年間列強放棄在華利權大事的列表,以及第四題將法國說成阻礙英國加入歐共體的漫畫,都是簡單地將教科書的內容直接複製至試題。為了提升試卷的「安全系數」,這做法這幾年已經在做,例如前年一幅講述日俄戰爭的漫畫,漫畫和設問都簡單重覆教科書的內容「美國在戰爭中扮演調停人的角色」。對大學入學試而言,「教科書化」的結果是試題淺化,這反映考試機構開倒車,不敢設計富有思考的題目測試學生真正的歷史分析能力,以避開紅線。

試卷中最少還有三個方面表現出紅線思維:

第一,歷史科課程係「由近到遠」排列:香港、中國、日本及東南亞、世界,歷史科試題的排列次序歷年來亦基本上按此序排列,即由香港開始排起。今年一打開卷一歷史資料題,赫然發現第一條是中國題,香港則排在第二條。

第二, 一直以來的做法,卷一歷史資料題共有6頁紙的空間,主題甲亞洲史佔3頁,主題乙世界史也佔3頁。今年打破常規,主題甲只佔2頁,主題乙佔4頁。壓縮主題甲的擬題空間,兩幅政治漫畫都在主題乙,主題甲完全不(敢)設政治漫畫,清楚反映出對香港、中國設題的杜漸防微思維。

第三,卷一歷史資料題引錄了著名史家徐中約《中國近代史》對民國「黃金十年」的評論,卻刪走了正面評價的部份,只留下負面的批評,似乎有心借徐中約之手營造出腐敗舊中國形象,為偉光正的新中國締造「合理的」歷史背景。

卷二論述題也不像以前般有廣大的論述空間,分數趨向於細碎化,例如第三題「描述二十世紀首三十年日本在政治、經濟及文化方面的概況,並討論這些概況是否在二十世紀最後三十年的日本仍然存在。」題目等於問了6項內容,這個數量在以前是不可思議的。

簡而言之,歷史科的思辯空間在這幾年急劇萎縮,就算今年考慮再次見到有關中國政治史的題目,背後亦隱含紅線。歷史科學生應該多讀有益的課外書,開拓思考空間,所有資訊進入腦袋前都要小心思考,以免接收了錯誤信息,形成錯誤史觀。◇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