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Carol找到我,說要做『記憶傳承』這個項目的時候,一直跟我說要快一點,年紀大的仍清醒的一定要先做,這些錄音都很珍貴,因為有的年長的離世後,這些故事就沒有了。」西貢社區組織「貢想」的資深成員李菁(Kathy Li),在創辦人之一何潔儀(Carol Ho)的邀請下,在2020年成為「記憶傳承師」,與一眾義工分頭走訪西貢角落,尋覓區內長者做口述歷史的訪問。三年後由「貢想」自費集結成書——《記憶傳承:西貢市歷史故事》,將西貢1940年至1980年代街坊的珍貴回憶串連起來。

《記憶傳承:西貢市歷史故事》書影。(曾蓮/大紀元)
《記憶傳承:西貢市歷史故事》書影。(曾蓮/大紀元)

被稱為「香港人後花園」的西貢區,有著世界級鬼斧神工的火山岩園區,絕美的海景和特色的水上魚市場,在旅遊書中不乏詳細介紹,但從西貢街坊角度出發所記錄的當地歷史的書籍,相信《記憶傳承:西貢市歷史故事》是第一本。主修歷史的Carol認為「公眾歷史由公眾書寫」,在西貢舊墟街道徘徊,感受著一間間老店的溫度,走街串巷從街坊口中覓得動人往事,再用紙筆重現那珍貴的昔日時光。

1950年至1970年西貢墟街道圖。(受訪者提供)
1950年至1970年西貢墟街道圖。(受訪者提供)

填海而來的西貢新貌

如今人們認識的西貢市中心,海鮮街、大會堂、政府大樓、街市、運動場等等,其實很大部份土地都是填海而來。Kathy向筆者展示了一張特別的西貢墟街道圖:「早前我們做了一個『記憶傳承:西貢墟前世今生戶外展覽』,特別選用了西貢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地圖做樣本,帶著大家遊覽西貢百年舊墟。從這張地圖可以看到以前的西貢範圍是怎樣的。」她雖然在西貢長大,但過去從未仔細探討過自己腳下這片土地的由來,直到近年來參與「貢想」發起的「記憶傳承」項目,才進一步了解到更多的西貢發展歷史。

「記憶傳承:西貢墟前世今生戶外展覽」的西貢天后廟圖章及明信片。(受訪者提供)
「記憶傳承:西貢墟前世今生戶外展覽」的西貢天后廟圖章及明信片。(受訪者提供)

與西貢長者傾談,在他們口中有一個充滿著回憶的地方——西貢墟,這裏是漁民的停泊灣頭、避風海灣,也是陸上人的生意場所,當地人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這裏。與一般的初一、十五才開的市區墟市不同,西貢墟是一個長年熱鬧的墟鎮,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區的生意人前來。尤其在一間間老店店主的口述歷史中,更能拼湊出西貢舊墟昔日繁華的面貌。

「祥記棧」雜貨店店主李秉義(義叔)資料照。(受訪者提供)
「祥記棧」雜貨店店主李秉義(義叔)資料照。(受訪者提供)
  

不可思議的親緣 與九旬長者同輩份

在做口述歷史訪問中,令Kathy印象頗為深刻的是為從商五代的「祥記棧」雜貨店記錄歷史。李氏家族在西貢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先祖是新會人。泰盛棧、李祥記、祥記棧、南盛糧油雜貨、三勝糧油雜貨、吉祥樓、經華樓⋯⋯都是李氏家族經商的成果。西貢地標天后廟,在1916年重修時,先祖李先廣的長子李功煊經營的「泰盛棧」出資贊助,如今在天后廟正門入口兩旁的麻石和門頂石刻,仍保留「泰盛棧敬献」的字樣。

西貢天后廟「泰盛棧敬献」的字樣,當年重修時由李氏家族經營的「泰盛棧」出資贊助。(受訪者提供)
西貢天后廟「泰盛棧敬献」的字樣,當年重修時由李氏家族經營的「泰盛棧」出資贊助。(受訪者提供)

Kathy也是李氏家族的一員,但並沒有深究過自己家族的歷史。「之前Carol自己去到祥記棧,跟店主李秉義(義叔)拿不到太多的資料,她聽說我跟他們有親戚關係,就請我一同前去,她覺得始終我是親戚嘛,老人家的戒心就沒有那麼強。我就去了,沒想到義叔和他的長女認得我是誰!」考究家譜後,有一個令Kathy更加震驚的發現,她竟然與這位90多歲的長者同輩,他們同是先祖李先廣的第四代,他們的爺爺是兄弟。

李秉義1929年在西貢墟出生,三年級以前在西貢體育會上學,三、四年級到崇真小學讀書,遇上戰亂,日軍來襲,學校停辦。這段日子對李氏家族來說都是一段灰暗的日子,當時的泰盛棧、三勝雜貨店被日軍洗劫一空,戰後再重新起步,祥記棧就是在戰後1945年開業的,店舖以售賣糧油食品、飼料、唐酒及茶葉為主。義叔記得,自己1952年中學畢業後,就回到西貢墟幫手打理祥記棧。祥記棧經過多次搬遷,早期坐落西貢大街,鄰近舊碼頭,後來遷至萬年街,再後來才遷至如今市場街位置。

「祥記棧」店面資料照。(受訪者提供)
「祥記棧」店面資料照。(受訪者提供)

Kathy與Carol的訪問在2021年至2022年間進行,多次與義叔見面傾談,了解昔日歷史。可惜的是,店舖於2022年2月28日結業,義叔也在2023年離開人世。Kathy感嘆道:「我也很感恩,我們能夠在義叔仍在世的時候訪問到他,為西貢這段歷史留下一些紀錄,當店舖關閉,老人離世,如果不記錄的話這些事蹟就沒有了。」

「三益成」店面資料照。(受訪者提供)
「三益成」店面資料照。(受訪者提供)

潮州族群在西貢 曾經餅店林立

Kathy採訪西貢舊墟的店舖時,潮州族群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尤其是戰後,很多潮州人從大陸來港,最初在街邊擺檔,後來才有了店舖。如今西貢區潮僑街坊盂蘭勝會,仍然在每年黃曆七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期間舉辦盂蘭勝會。潮州的飲食文化、民俗風情,在西貢區保留得較為完整。

在西貢舊墟,原來曾經餅店林立,潮州餅食是香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Carol和Kathy在2021年走訪了西貢舊墟餅店「三益成」,跟當時94歲的老闆娘周四珍做訪問。周四珍是泰國出生的潮州人,戰後跟著父親到九龍城居住,結婚後跟丈夫到西貢做生意。「1946年結婚後開始做生意,當時買幾斤砂糖便可以開店,主要賣老公做的花生糖,後來再賣水果,開業8至10年後開始做餅。」周四珍描述,當時主要做菠蘿包、沙翁、蛋撻、中秋月餅,還曾經設有月餅會,那時候可以月供兩到三港元,供一年就可以取10盒不同種類的月餅,這也是當年很獨特的餅店經營方式。

三益成昔日是西貢知名的潮州餅店。(受訪者提供)
三益成昔日是西貢知名的潮州餅店。(受訪者提供)

除了三益成外,西貢當年知名的餅店還有陳福成、陳福榮、謝海記等等,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最為興旺。

Kathy與Carol主持記憶傳承工作坊。(受訪者提供)
Kathy與Carol主持記憶傳承工作坊。(受訪者提供)

療癒他人也療癒自己

Kathy過去學習歷史只是平面上的數字,但跟街坊聊天,記錄他們口中的歷史的時候,卻似乎感受到了很多開心的記憶,這也引發了她的思考:「經歷過日本侵佔香港,他們經歷的那段歷史一定比我們這一段刻苦,但他們說出來,不知道為甚麼,他們很開心,所以我覺得這個現象很有趣,究竟是他們的經歷真的那麼開心,還是他們再回顧的時候感覺開心?我覺得這件事挺有趣的。」

Carol帶領西貢社區探索。(受訪者提供)
Carol帶領西貢社區探索。(受訪者提供)

Kathy帶領西貢社區探索。(受訪者提供)
Kathy帶領西貢社區探索。(受訪者提供)

擔任「記憶傳承師」,Kathy感覺肩負著很大的責任:「跟西貢街坊做訪問的過程有點像Narrative Therapy(敘事治療),跟他們做完訪問後,就好像記載了他們的一生,他們會覺得他們的一生有人認同了,他們又很療癒。」她提到,一般老人家在接受訪問前,都會先「落閘」(形容謙虛推託),他們總覺得自己很平凡,沒有甚麼好說的,但是一路聊下去,就發現他們有很多的故事可以分享。聆聽長輩講述的故事,Kathy亦覺得獲益匪淺,原來在療癒他人的過程中也療癒了自己,讓她認為做這項工作非常有意義。

隨著《記憶傳承:西貢市歷史故事》的出版,「貢想」團隊並不認為記錄西貢歷史這件事告一段落。今年二月,「貢想」開設第二季「記憶傳承師」工作坊,希望以民間力量可以繼續研究「公眾歷史」。今次的主題是西貢水上人的口述歷史,他們將深入社區,考察水上人節慶習俗,並記錄西貢水上人的上岸經過,繼續為西貢歷史留下文字和影像記錄。◇

2024年「記憶傳承師」工作訪詳情,可留意「貢想」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visionsaikung

本土研究社與「貢想」在2月22日舉辦分享會,探討民間研究至出版之路。(受訪者提供)
本土研究社與「貢想」在2月22日舉辦分享會,探討民間研究至出版之路。(受訪者提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