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個月初,西貢市中心上演了五夜四日特別的粵劇,這次並不是神功戲,而是萬宜灣和沙咀村搬村50周年誌慶。當年兩村居民,扶老攜幼來到西貢市中心開始過其新生活時,亦有公演粵劇慶祝一番。事隔50年,兩村居民為慶祝搬村50周年,復在5月31日至6月4日一連五天,假西貢普通道天后廟廣場,公演粵劇以作慶祝。
萬宜水庫作為香港最後一個興建的大型水塘,選址在西貢舊有官門水道上,當中的萬宜灣(原稱爛泥灣)及沙咀兩村受到影響,需要在1975年時重置到西貢市中心,村民的生活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資料,受影響的爛泥灣村村民共90戶390人,沙咀村則有14戶共105人;至於在官門海峽生活的漁民,則遷往西貢對面海的官門漁村和萬宜漁村。水庫於1977年開始貯水,爛泥灣一帶的村落從此被淹沒,成為村民的水下故鄉。
「飲水思源」不忘祖先恩情
在5月31日早上,李、陳、萬、鄒四姓村民,由木棉山道四姓祠堂出發,由師傳及後人移奉祖先牌位到會場供奉及準備欣賞粵劇,四姓後人亦在下午舉行拜祭天后、關公及眾祖先的儀式,務求未來數天,能夠順利舉行相關的慶祝活動,亦期望在將來的日子,兩村四姓居民繼續生活愉快。
在宗教儀式方面,在6月1日下午5時開始啟壇、禮斗及祭幽等儀式。至於應於早一晚便完結的宗教儀式,因天雨的關係雖然已完成祭幽的部份,但化大士的環節卻需延至正日黃昏六時舉行。6月2日正日天清氣朗,兩村四姓後人亦按時一起先後拜祭天后、關公及眾祖先後,再到大士王前進行拜祭,隨即進行火化儀式。今次50周年的慶典,無是宗教或世俗的儀式,均於同日完滿完成。
為興建水庫背井離鄉 50年後村民再相聚
近年,當香港進入全民離散的年代,即使有一定學歷,專業及經驗的中產人士,需要離鄉別井到歐美等先進國家重過新生,仍然會遇到不少問題⋯⋯
想像當分針倒轉43萬8千轉的50年前,大多沒有學識,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漁民,失去唯一賴以糊口的土地,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到一個仍然是在新開發的社區,從事從未接觸的工作,其無助感可能現代人亦無法理解。
這班在50年前因香港政府為香港供水興建萬宜水庫,原在官門水道上生活,重置到西貢市中心的兩村(萬宜灣及沙咀村)四姓(李、陳、萬、鄒)居民,卻是實實在在的需要克服及處理。
6月2日為活動正日,主辦單位於下午2時舉行典禮,先在整個西貢市中心筵開270席後招呼村民名各界友好,同時邀請了香港發展局局長主禮,鄉議局主席、其他民政及地政等官員出席。戲班亦上演了例戲:賀壽、加官及送子等,祝願兩村四姓居民,往後的生活愉快。
50年並不是完結,是期望另一個美好50 年的開始⋯⋯◇
編註:本文原載於「我們走過的香港大地 Heungkongtei」Facebook專頁,本報授權轉載,標題為編輯所加。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