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科技時代,大多數國家都在談論自己有的科技有多先進。根據定義來講,科技就是通過降低成本、縮短時間或擴大規模(或綜合這些因素)來提高商品產量或服務。因此,在資本、勞動力和資源等要素投入一定(相同)的情況下,一定時期內的產出會增加。(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這包含了剛才提到的所有3個要素)。這就是為甚麼科技增長拉動了GDP增長的剩餘部分,而這一部分恰恰是要素(資本和勞動力)增長所不能解釋的部分。

技術是無形的,但資本和勞動力不是。資本(存量)是累積的投資(流量)扣除折舊,而勞動力就是工時,是可以衡量的。鑑於產出(GDP)是可以量化的,因此技術是否有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技術是否可以推倒出來。然而,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減法,因為我們要排除數據中的噪音:產出的變動可能不是因為這些因素,而是因為外部衝擊。簡單的線性回歸就可以消除這種影響。確切地說,技術就是產出減去投入貢獻,再減去隨機噪音。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官方統計數據都是假的;即使是中國、印度和俄羅斯這樣的大國也是如此。如果連產出數字(GDP)都不可信,那麼任何進一步的分析都將是「垃圾進垃圾出」(GIGIO)。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彙編了此類技術系列,並將其稱為多要素生產率(MFP),這與經濟學中常用的全要素生產率(TFP)概念基本相同。下圖顯示了G7國家的情況。

請注意,所繪製的序列不是多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而是水平。這些數列有增長形式,但這裏的討論屬於長期宏觀經濟(增長)範疇,使用的是年度數據,因此呈現水平似乎更合適。一個明顯的現象是,2000年之前,「七國集團」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趨勢大致相似。從那時起,意大利(藍色)成為一個例外,達到頂峰後開始下降,而加拿大(黃色)則停滯不前。其它國家一直保持上升趨勢,直到最近幾年法國(青色)才有所下降。

對許多人來說,這些可持續發展的國家在某種程度上出乎他們的意料。德國作為歐洲的領頭羊,一直被認為是缺乏增長動力的國家,但MFP的上升趨勢還算不錯。英國是另一個以生產率低而聞名的國家,但這與長期數據不符。最後,日本被認為自1990年以來的20多年裏從未復甦過。事實證明,除了2009年這樣的特殊年份,日本的全要素生產率一直表現良好。坦率地說,德國和日本從未放棄他們的科技產業。英國可能也沒有。

這篇文章並沒有做甚麼複雜的工作,我們只是提供了一些數據,提醒讀者真實的數據可能與人們根深蒂固的印象不同。那麼,當美國股指創下歷史新高時,人們就不應該感到驚訝了,DAX指數也是如此,日經指數和英國富時指數以後可能也會如此。

本文編譯自「Strong tech not just in US」,原文刊載在英文大紀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