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季度的GDP同比僅增長了0.4%,但與一季度相比卻收縮了2.6%。多年來,我一直不願意對這些虛假的數字進行評論,但是現在看來,這些發布的數據更接近現實。儘管數字和代理指標——第二季度在50左右浮動的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大致上相一致,但總體(GDP)變化還是和一些主要經濟指標有分歧。比如,工業企業利潤和零售額下降了不少。此外,失業率,尤其是青年失業率的問題很嚴重。
分析師的共識是將第二季度(的經濟狀況)歸罪於疫情下的封城措施。毫無疑問,這很重要,但也是短暫的。即使排除這一項以及2020年第一季度的大規模封城(所帶來的影響),實際經濟活動的增長率仍然處於下降趨勢。在2018年的分水嶺之後,經濟放緩的步伐顯然更加快。在此之前,它花了6年時間從8%下滑到7%,在此之後,它花了4年時間從7%跌到目前4%或略低於4%的水平。顯然,大規模去槓桿解釋了這種懸崖式下跌。
附圖顯示了CRIC編製的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美元債券指數和官方實際GDP同比增長率。它們的變化是同步的。誠然,任何兩個時間序列都可能簡單地相互關聯,而沒有太多的理由。然而,眾所周知,房地產、銀行和債務是加劇經濟周期起伏的關鍵放大器。這讓人懷疑,所謂的 「經濟奇蹟 」並不是甚麼特別的東西,而是一個巨大的泡沫,現在要償還了。
像其它任何新興市場的債務危機一樣,它總是以過度借債作為基本的背景,然後由利率上升和/或匯率貶值所引發。這一次也不例外。危機的起始時間也證明這一點:2016-2018年是西方經濟體從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中完全恢復的時期,而美國加息超過2%,西方股市普遍打破歷史高點。西方崛起,東方衰落。
儘管2020年疫情給經濟帶來巨大衝擊,經濟走勢呈現深V型,但剛剛提到的西方崛起的情況在過去連續的6個季度中一直進行著。儘管這可能是西方經濟繁榮周期的結束,但由於中國的去槓桿還沒有完成,東方經濟崛起的情況不一定會發生。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這很像21世紀初,西方經濟下行周期開始了,但日本在即使經過了10年的緩慢去槓桿(尚未完成)後也沒有從中受益。事實證明,從2003年到2008年,日本經濟需要經過一個額外的完整周期才能見底。
相對而言,在相應的高峰期,中國的泡沫要比日本的大得多,而中國的去槓桿可能不會比日本的快。所謂中國率先觸底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本文編譯自「China's deleveraging still a long way to go」,原文刊載在英文大紀元◇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