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容許我叨一叨光。

《蘋果日報》還健在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曾經有一個叫「蘋人誌」的專欄,我有份撰稿,專寫人訪。 2019 年的年頭,訪問過陳蕾一次。

文章見報後,肯定不會熟悉香港娛樂圈情況的大老闆,透過負責統籌欄目的高層向我善意提醒:不要找些沒有甚麼知名度的普通歌手接受訪問好不好?我反抗(在內心):一個廣州出生的窮家女孩,參加由《亞視》主辦的音樂節目入行,以新移民的身份出道,根本集齊所有致命元素,大部分類似個案也早早心灰意冷被逼離場了,陳蕾有本事捱足 10 年(以當時計)還生存得到,沒有簽約任何大公司,也能夠在電影《翠絲》當個小配角然後獻唱主題曲,一定有些特別原因。很值得探討一下。

我一直有個理論:能夠不被《亞視》打死的藝人,一定擁有某些與別不同無法取代的強烈個性。舉個例子:杜汶澤無懼被封殺的愛恨分明,或張家輝為拍《激戰》的不惜一切練出強橫體型……陳蕾可能是最後一代的最後一人。為了當上歌手,在大騷扮醜角,年年唱「萬里長城永不倒」,自拍短片放上 YouTube,偽裝日系文青,再在街頭賣藝,甚麼方法也採用過,沒人注目也永不放棄。這種人,終有一天會成功。

5年後,世界有太多發展意想不到,我估不到有個社會運動然後讓很多入獄、很多人離家,我估不到有場疫情讓訪問或做任何事也可以透過軟件與軟件之間進行,我估不到全城最暢銷的報章會被結業。只有陳蕾走紅,算沒有預測錯誤。

這幾年,陳蕾簽約知名唱片公司,難得在,居然還守得住自己的信仰,寫自己相信的,唱自己喜歡的,一步一步,終於走到上紅館。也真是一個具備啟發性的勵志故事。

首先,教育香港人不用妄自菲薄。前一排看台灣的電影《請問,還有哪裏需要加強》,導演九把刀不斷向舊日的港產片歌功頌德;結合不少南韓電影例如《炸雞特攻隊》,處處向港產片致敬,香港流行文化的影響力,曾經很驚人,理論上,在未來日子,就算不可能超越高峰,也沒有理由不能追回失地。廣東歌一樣。在陳蕾的訪問,我好記得她說自己在童年時代深受陳慧嫻一曲《歸來吧》影響,即使不諳粵語誤以為歌詞「快歸來吧」是指「咖喱牛腩飯」;到來港參加歌唱比賽,最愛在尖沙咀 4 層樓高的HMV流連,因為家鄉沒有。4 層樓高的HMV,大概無論在香港、還是在廣州、還在是世界任何一處地方,也可一不可再,但廣東歌或任何流行曲從來有超越語言文字的天性。

又可以確認香港人沒有嚴重的排他性。難怪無數人重新北上消費,食飯按摩行超市住酒店,若無其事。在訪問的時候,我說新移民也可以在香港娛樂圈獲得成功,所謂的「楚河漢界」其實很模糊,張敬軒正是一例。有點似大陸品牌的食肆,來港發展,只要口味適合,不會水土不服。說到底,質素夠不夠出色才是勝負關鍵。我肯定陳蕾足夠出色。出色在還有勇氣於作品中展示自己的態度,比不少其他歌手更得到香港聽眾的共鳴、合理,誰又敢說這份誠實,在未來日子不能反過來向外傾銷?◇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