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本專欄今年第一篇文章,想大膽作出一個預測:繼旅遊、餐飲、酒吧、戲院等業界宣告無法在後疫情時代「復常」之後,零售業和超市今年都將會叫苦連天,因為「國家隊」除了在旺角開設「蜜雪冰城」和「木屋燒烤」之外,據說還將會在深圳開設 COSTCO 超市。

大約半年前,開始有港人團購深圳外賣速遞食品,不少人當作是笑話看待,但原來已經敲響了香港商界的喪鐘。最近幾個月,大批港人定期北上「山姆超市」購物生活日用品和食物,更可安坐家中網購「山姆」產品,經深圳河直送全港各區,搶本地網購平台和大型超市。

香港不單止經濟下滑與消費力下沉,港人更出現「離心力」和缺乏歸屬感,是政治,而非單純經濟問題。香港變成只是「借來」賺錢的地方,留港消費的正面情緒和道德價值越來越低,你知道大部分老闆都可能是「藍絲」,消費金額之中的大部分比例,都間接交予政府和地產商,或中資的食材供應商。

由於各級選舉已經被「完善」,變成只有「藍絲」才能夠參與的遊戲,普通人根本無法直接或間接影響政府任何大大小小的決策;發表意見的渠道通通淤塞,遊行集會被禁,真正為民發聲的區議員「清零」,還怎樣叫港人對香港有歸屬感呢?當不是這塊土地的主人,留在這裏消費,還有額外的道德意義嗎?「本土情懷」的招徠已經開始打不響。

再者,港府施政表現離地惡劣,礙於《國安法》關係,港人情緒無從發洩,矛頭有意無意地轉移到「次要敵人」地產霸權、大財團和連鎖店;甚至連租金昂貴的受害者——普通餐廳都受到波及,成為網民攻擊的對象。近年,網民仇恨大爆發,網上突然充斥著大量批評香港餐廳性價比低、服務差的說法,「智商稅」和「受氣」成為了關鍵詞。

正所謂:不怕不識貨,至怕貨比貨。在疫情開關之前,港人被迫困在香港消費,無得揀、無比較,「黃色經濟圈」本土思潮熱情亦未冷卻,本地餐飲業界未有感受到像今年聖誕假期一樣的寒冬,市民對本地餐飲業的仇恨仍未超越臨界點。

去年和前年,電影業界更出現所謂「小陽春」,《毒舌大狀》獲得破紀錄的過億票房,第二至九位的港產片全部均有過千萬票房。可惜形勢急轉,電影業界稱去年聖誕檔期票房按年跌超過四成,創 20 年新低。

最近市況比開關前更差,商界是否應該爭取再封關,迫港人留港消費呢?這並非笑話,事實上已經有人建議設立陸路入境稅,變相「阻嚇」港人北上消費。

其實,「山姆超市」的顧客對象群不是基層,因為其產品不算很便宜,每次也需要買大批數量,亦要付出交通費,可能只有中產人士才會定期購買。李家超說,無論幾多人離港也好,仍有 700 萬人留港消費,無視了兩者消費力不同的問題。要賣多少盒兩餸飯、多少串魚旦,才等如一次北上玩樂的金額呢?◇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