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人生的意義,離不開探討人的生與死。假如說人生中的苦與樂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那麼生與死或許可以理解為是人生大戲的開幕與謝幕。

正面看待死亡

查錫我在【錫我的心靈空間】第89集節目中,談到華人中有一個現象:喜歡聽吉利話。上了年紀的人,聽到有人跟他說:「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長命百歲、龍馬精神」就會非常開心。而聽到死亡這樣的話題就避開,認為不吉利。「但是在現實的世界裏面,沒有一個人可以逃避,或者避免面對死亡。」

查錫我在節目中向聽眾介紹《相約星期二》一書中的主人公、老教授莫里·史瓦茲(Morrie Schwartz),在他人生最後的14個星期二,與他的學生米奇(Mitch)講了14堂課,其中第五堂課,談到了我們應該怎樣去認識死亡?以及我們應該怎樣去處理生和死?

莫里教授認為,如果你不知道死是個甚麼東西,那麼你可能都不知道怎樣過好你的人生。

查錫我提到,孔子有一句名言:「未知生焉知死」,大意是說:如果人連應該怎麼活都不知道,又怎麼能知道死後的事情呢?

查錫我認為孔子和莫里的話都沒有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來了就沒有回頭路,一直朝著死亡而前進。不管貧富貴賤,最後大家都需要面對相同的終點。有了死亡,大家都知道人生有一個限期,你需要思考如何度過你的人生,會督促我們積極的生活。

死亡對我們而言是一個無法探知的領域。但是各種宗教對於死亡都有各自的描述,當然這些描述都比較正面和積極,也能幫助人們對人生和離世後的未知世界有所了解。

比如,基督徒認為,信仰上帝,按照《聖經》的要求做好人,人死後最好的歸屬就是會回歸天家,等待最後的審判,還有一個永生的盼望,有一天我們就不用再死了。

而佛教則是說,三界內的眾生有輪迴轉生,人死了之後根據活著的時候做的好事和壞事的多少,分別進入六道輪迴。如果人能夠利用活著的時候修行,修掉所有的惡念和妄念,變成一個為他的、無私的人,生命的境界得到提升,最好的歸屬就是跳出三界,不用再墜入輪迴。

查錫我表示:不同的宗教對死亡都是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盼望,死亡確實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生命是有限的,你要怎麼做人,如何生活才能在面對離世的最後一刻沒有後悔和遺憾?這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課題。

我們都有慈愛的心

莫里教授提到,他有一個哥哥,一直都是家中的天之嬌子,可惜得了胰臟癌。哥哥為了不拖累家人,離開美國,搬到西班牙,獨自面對疾病的折磨。哥哥甚至斷絕了和家裏的聯繫,完全不與家人聯絡。

莫里一直很想找到哥哥,希望關心哥哥,但是做不到,此事成為他心中的遺憾。

查錫我表示,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人面對巨大的苦難的時候,尤其是疾病,他們不願意連累家人,也不想讓家人看到自己遭受病痛折磨後產生焦慮,因此選擇逃避家人。有的老人甚至考慮到治療疾病會在經濟上拖垮兒女,遺憾的選擇自殺。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心中所愛的家人。

面對這樣的情形,我們應該怎麼處理呢?

查錫我認為,我們要鼓勵有病的人不需要因為自己的疾病會給家人帶來種種的不便和困難而覺得內疚。他鼓勵病人與家人多溝通,家人之間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互相照顧,這是應該的。

「人很多時候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別人。我們覺得自己很辛苦,感覺不到別人辛苦。」

他鼓勵病人和照顧者雙方都要互相體諒。如果病人很暴躁,照顧他的家人要分清楚,病人發脾氣不是針對照顧者,而是他對自己的遭遇感到憤怒,認為自己不應該受到這樣的折磨而情緒暴躁。所以要原諒病人。

但是照顧者如果一直逆來順受,時間長了也受不了。

查錫我建議照顧者可以適當安排時間,找其他親戚或者朋友代替一下,自己到外邊走走,或約朋友見面,吐吐苦水,換一個輕鬆的環境,稍作休息。「這樣你的活力會好一些,說得簡單一點,你可以照顧他久一點。」

當然,病人要明白照顧自己的家人也很累,他們不是超人,自己也要控制好情緒,不要任由負面的情緒大爆發,對自己不好,對照顧自己的家人也不好。

這樣一來,雙方都互相體諒,互相關愛。

查錫我說:「我們的世界多一些的關懷,多一些的愛,有任何苦難大家一起去面對,苦難會變得比較容易忍受。就算不認識的人,我們也保持同樣的心態:你有苦難,就是我的苦難。大家都這樣做,這個世界就會變得完全不同。」

雖然我們生活的世界不完美,我們也都不是完人,各有各的優缺點,但人都有一顆同理心,同情他人的不幸,會在內心產生幫助他人的善念。

查錫我表示,最近看到俄烏戰爭和以巴戰爭中,許多老百姓被槍彈所傷所殺,他心中湧出一種悲哀,哭過很多次。「我不認識那裏的人,但看到別人受苦和悲慘的場面,就湧出一種悲傷,因為我們都是人,大家都有慈愛心。」

人生的開幕與謝幕

常言道,人生如戲。如果把我們的一生當作一部長篇連續劇,那麼我們的出生就是開幕,不管這一生經歷了多少次的迂迴曲折,失敗與成功,愛恨情仇令人有多麼的不捨,終有告別舞台謝幕的時刻。

查錫我說:「生命是苦短的,我們不需要懼怕死亡,我們需要的是認真的思考生命的意義,怎樣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和在一個無常的狀況之下,象王陽明所講的那樣,致良知,活得沒有遺憾,或者留下最少的遺憾,自己獲得快樂,也幫助其他人得到快樂,這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他覺得自己剩下的時間也不是很多,「我不可以騙自己可以無限的生活,我的日子都在倒數中,我希望能夠在有限的日子裏面,多做一些我想做的事,包括寫多幾本書,或者多讀幾本書。在我離開了這個世界以後,有人對查錫我所講的東西有興趣,隨時可以拿來看看,這是我做這個節目的其中一個想法。最起碼,我希望留一些東西在這裏,能夠令到這個世界稍微好一些,這是我的心願。」@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