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最近就其政策立場是鷹派還是鴿派向市場釋放了一個令人困惑的信號。這是鑑於他們的 「論點」是債券市場已經為他們完成了貨幣緊縮的工作。

除非美聯儲已經失去了市場信譽,長期國債收益率應該可以用來預測政策利率。這一 「論點 」是同義反覆的,因為美聯儲和市場相互參照。美聯儲主席傑伊-鮑威爾(Jay Powell)的最新觀點是,他們仍然沒有信心通脹率會真正回到 2% 的目標。

考慮到政策效果的長期滯後性,他們擔心加息過度,正如他們一直聲稱的那樣。誠然,貨幣政策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見效,從兩到三個季度到六個多季度不等。

之所以需要這麼長的滯後期,是因為貨幣緊縮政策主要是為投資降溫,而現有的借貸可能不會在貨幣緊縮後立即到期,而是要在幾個季度後才到期。

只有當新的融資成本對借款展期產生影響時,緊縮的影響才會顯現出來。因此,需要多長時間取決於未償借款的期限。

通貨膨脹的另一個產生機制不是借貸,而是任何經濟交易活動。前者指投資,後者指消費。

由於通脹是由消費價格定義的,因此後者應該是更相關的因素。然而,實際情況要視具體情況和數據而定。借貸可以通過貨幣乘數(廣義貨幣與基礎貨幣的比率)來反映,而交易則可以從貨幣速度(名義 GDP 與 CPI 的比率)中看出。它們的增長率可以與通貨膨脹率進行比較。

附圖顯示了這一點。它表明,這兩個因素都不能很好地解釋通貨膨脹(已經剔除了食品和能源這些波動較大的項目)。這是因為,這兩個因素只是用兩個簡單的理論來概括總價格的貨幣和商品方面,但在這種分析背景下,還有許多其他市場和因素被忽視了。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在最近一輪通貨膨脹的漲跌中,貨幣乘數比貨幣速度更有意義。貨幣流通速度與核心消費價格指數成反比(兩者都是同比增長),但由於階段性滯後,這並不太可能實現。雖然投資可能存在較長的時滯(即所謂的「建設時間」),但消費市場中的變量確實在變動。可能有供應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但如果側重於需求方面,那麼投資變量似乎比消費變量更相關。那麼,這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由於通貨膨脹更多是由投資驅動的(資金流向投資而非消費),加息應該是一個更好的工具,因為投資比消費對利率更敏感。的確,時滯可能很長。然而,從一些投資活動(如房地產市場)可以判斷緊縮政策是否足夠。近期的數據似乎顯示出一些投資反彈的跡象,這使得近期可能會有更多的緊縮政策出台。

本文編譯自「Inflation Is Being Driven More by Investment Than Consumption」,原文刊載在英文大紀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