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活雖然多姿多彩,但快節奏的生活同時也給人們帶來煩惱、壓力、緊張、焦慮和精神疲憊。人們對健康的渴望和期盼越來越迫切。費城著名華裔精神科醫生楊景端博士推出「三醫論壇」系列講座,與您分享精神與健康的心得。
健康這個話題是談不完的,也是大家很感興趣的,作為學習醫學四十多年的人,我也是每天都在發現新的東西,仍然有更多自己不認識的東西,所以這也是醫學的奇妙之處,也是挑戰的地方。
今天我想說的話題是針對同樣的病,如果我們在不同的水準上認識它,我們會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或者說病人會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其結果竟然是完全不同的,下面講的都是真實的案例。
第一個案例是我的一個病人,這位患者是50多歲的白人女性,在過去的半年內,她經常有腰腿痛,症狀是腰痛向腿部發散,尤其向大腿的外側發散,從中醫檢查來講她的症狀應是膽經上有經絡不通,中醫講不通則痛。
中醫發現,經絡是人體能量運行的通道,負責輸送氣和血到全身,它們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內臟通過經絡與身體各個部位相連,經絡上一些有特殊作用的點稱為穴位,通過針灸、推拿等刺激相應的穴位、疏通經絡,就能夠治療相應的疾病。
這個病人曾受過很嚴重的精神創傷,這個痛症有很大的因素是創傷應激後綜合症,從中醫來講不足為奇,她接受了一段時間的中醫治療,可惜沒有做到堅持,有時治療時馬上感覺很好,但感覺不明顯的時候,一兩個月也不來,沒有堅持治療。
最近,疼痛突然加劇,她去醫院檢查,醫院核磁共振結果顯示,她有兩個問題,一是先天性的腰椎管狹窄,二是腰椎間盤突出,醫院的結論是要求她立刻做手術,並認為否則症狀可能會進一步損害她的神經,導致永久性傷害。在這種情況下,這位病人就非常緊張,她本來就有精神方面的不穩定,她就更加緊張,那麼以致於她馬上走路困難了。
日前她前來向我諮詢,我不是神經外科和骨科的專家,但我有不同的看法。首先核磁共振影像與腰痛的臨床的症狀非常的不吻合,因為有的人腰椎間盤突出很厲害,或者片子上看很厲害,但並沒有臨床症狀;也有的人臨床症狀很嚴重,但片子卻很正常,也就是說,不能完全憑著這張片子來進行處理。
我認為通常是應該採取比較保守的治療,至少保守治療6個星期,讓身體有個恢復的過程。也就是說,椎間盤突出、先天性椎管狹窄,不一定是她現在疼痛的直接原因。如果她從一生下來就椎管狹窄的話,為甚麼到現在才開始疼?她的椎間盤突出症狀存在了多久?有沒有可以自行恢復的可能性?
總之,我認為馬上讓她做手術,甚至在兩天之內就做手術,這個處理是不對的。這位病人精神上比較脆弱,在醫生診斷的壓力之下,她還是選擇了手術。這位病人手術順利,核磁共振上看恢復的也不錯,但是4個月過去了,腰疼和肌肉痙攣,腿腳麻木仍然十分明顯。
第二個病例是一位大概40多歲的男性白人,這位患者的症狀跟剛才講到的女患者的症狀非常類似,但他比較害怕手術這一類的事情。他認為開刀的事要儘量避免,他比較相信一些較為保守的方法,包括針灸等等。他之前做過治療,做過理療,也好過,這一次他又疼了兩個月,做了針灸也沒有效,所以他來到我的診所,我了解到他很明確的不希望做手術,他還是希望有保守的方法。
談到針灸,通常不同的針灸師,他所接受的教育,他的治療習慣、治療的手法都不太一樣。我為他檢查後決定可以再試一下針灸的方式,我為他制定了一個每周針灸2次的治療方案。在美國病人往往沒有很多時間,有時也不願花那麼多錢,很難做到天天針灸這樣的治療方式。
由於他曾經在別的醫生那裏做過針灸,所以我對他的病症採用的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方法,叫做「巨刺法」,在中醫名著《黃帝內經》中有詳細的解說,簡而言之就是上病下治,左病右治。他是右腰腿痛,來的時候是拄拐杖的,我就不在他右腿和他疼痛的地方去扎,之前別人扎過沒有效。所以我採用「巨刺法」,在對側扎,每次扎完都有效,而且效果很好,大概4個星期左右,他的腰腿痛就完全消失了,現在基本上是完全正常。
這位患者同樣有腰椎間盤突出,他只是沒有所謂的先天性的椎管狹窄。我們不禁要問,難道他的椎間盤突出消失了嗎?如果沒消失,那麼他的疼痛為甚麼會消失?這實際說明如果疼痛是由於經絡的阻斷,氣血的不通造成的,那麼針灸完全就可以解決問題,如果他的疼痛的確是骨頭造成的,的確是壓迫神經造成的,或者是結構的問題,那針灸也不會改變。
第三個例子是我的一個朋友,他曾經出現過非常嚴重的腰背痛,我當時甚至懷疑他是不是腎結石或者是膽囊結石,但他選擇用他自己的方法,通過打坐,最後疼痛完全消失。
過程中,他的疼痛來得非常猛烈,突然完全腰腿不能動,一動就劇疼無比,當時我正好在出差,沒辦法給他任何的幫助。他是一個修煉人,他認為這個症狀是自身業力的表現,通過打坐修煉同時自身承受一些痛苦,就可消去這些業力。他每天都會打坐一定的時間,一個星期之後,他所有的症狀完全消失。據我的經驗,像這樣嚴重的腰腿痛,即便是使用中、西醫的方式治療,通常也需要很久的時間,或可恢復。他用他這個方法,則很快就恢復了正常。
2015年發表的一項臨床實驗研究,將88名診斷為非特異性慢性下背痛的女性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僅接受常規醫療護理,實驗組進行冥想及常規醫療護理。結果顯示,冥想可有效減輕疼痛嚴重程度,練習8次冥想的患者報告的疼痛明顯低於僅接受常規醫療照護的患者。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期刊2011發表的一項臨床試驗,使用動脈自旋標記功能性磁振造影,來評估冥想如何影響人類疼痛的神經機制。研究結果發現,與在休息狀態時相比,經過4天的冥想訓練後,健康受試者在有害刺激下進行冥想可顯著減少57%的疼痛不適感。研究人員認為這與前扣帶皮層和前島葉的活動增加有關,這些區域涉及傷害感受處理的認知調節。
這三個不同的人,他們得的病基本相同,由於他們選擇了不同的治療的手段,得到不同的結果。這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思考的問題:我們承受的疾病到底是甚麼?一種疾病的治療的方法是不是只有一種或者兩種,這些不同的治療方法,是如何起的作用?這個話題,我們把它放在這裏,因為它將引申出我們對醫學的整個模式的一個思考,就是我們如何看待疾病?如何看待我們的健康?我們有機會可以談談各種各樣對疾病和治療的認識。@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