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今(25日)公布一項「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腦轉移治療」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超過九成受訪者明白肺癌腦轉移很常見,當中超過八成人認為有必要在開始治療前了解腦轉移的治療方法。「癌症資訊網」表示新第3代標靶藥已經出現,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腦轉移症狀,促請當局盡快將有關藥物納入安全網,讓肺癌患者受惠。
腦部是肺癌常見的轉移部位,特別是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非小細胞肺癌,大概有三至四成患者會出現腦轉移。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在今年6月至7月對100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了一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3%的受訪者明白肺癌腦轉移很常見,而腦轉移也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情緒壓力,他們認為對大腦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是最大的憂慮。83%的受訪者認為,有必要在開始治療前了解腦轉移的治療方法。而在考慮新療法時,對於腦轉移的療效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生存和症狀改善。
ALK是一種非小細胞肺癌的基因變異,屬於融合基因,由兩個正常基因意外重排結合而成。非小細胞肺癌分為四期,會出現轉移的情況,而腦部是肺癌常見的轉移部位,這情況對ALK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來說特別如此。轉移後,根據腫瘤在腦部的位置,患者有機會出現頭痛、癲癇等症狀,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狀況和生活質素。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指出,由於血管和腦之間的血腦屏障會選擇性地阻隔物質,因此並不是所有抗癌藥物都能進入腦部發揮藥效。目前,有新一代標靶藥具有更好穿透血腦屏障的效果,得以更有效地控制腦轉移症狀。
臨床腫瘤科專科鄭志堅醫生指出:「現時具有更好穿透血腦屏障效果的較新第3代標靶藥已經出現,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腦轉移症狀。對於病人來說,可以減少或延遲其它腦轉移治療,例如放射治療、手術治療等。」
從來不煙不酒的患者Jennifer大約在10年前確診第3期ALK基因突變型肺癌。接受手術一年後癌症再次復發。她聽取醫生建議後決定服食標靶藥物去控制病情,由第1代標靶藥服食至現在第3代標靶藥,病情亦變得穩定。
Jennifer慶幸未出現腦轉移,但知道腦轉移對肺癌患者的困擾,亦知道現時服用的第3代標靶藥能夠有效治療腦轉移,並坦言高昂的藥費並不是人人能負擔,自己是因為加入臨床研究才能免費服用,因此呼籲社會各界能夠給腦轉移肺癌患者更多支援,尤其是藥物費用方面。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指,不少癌症藥物非常昂貴,患上癌症已經非常不幸,應付癌症治理更會影響許多患者的家庭經濟狀況。調查顯示,39%受訪者確診後職業受到影響,而4成受訪者的家庭月入低於2萬港元。
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指出,86%受訪者認為在考慮新治療時藥物時,費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不可低估治理癌症對家庭經濟狀況所造成的壓力。92%的受訪者因為可能需要下一線藥物而感到有經濟壓力,而26%患者更因經濟問題而經歷過停藥的情況。調查亦顯示,89%受訪者認為缺乏政府補貼是開始新治療的一個主要潛在障礙。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促請當局把有關藥物盡快納入安全網,接受政府資助,讓肺癌患者受惠。@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