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風雅的王朝。北宋的繁華富庶,和帝王振興佛門,有極大的關係。
「鐘聲裊裊餘音繞,流水淙淙禪意牽。」
宋朝文士登臨嵩山,遊覽少林,但見巍巍碑碣旌表天地,又感炯炯慈光遍照古今。士人於山林之中,聽聞晨鐘暮鼓。悠然間,彷彿親見千佛朝宗、少林武功天下獨步。置身此情此景,那些厭倦紛爭的名流士子,達官顯貴也幸得上天垂顧,以慧眼靜觀大千,於松濤之間靜聽普世的宏偉綸音。
為君治世 即是修行
北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風雅的王朝。一幅傳世名畫《 清明上河圖 》將汴京(開封)的繁華描繪得淋漓盡致。畫卷呈現出宋人自由活躍的思想,以及近似現代的宋朝生活,而北宋的繁華富庶,卻是和帝王振興佛門,有著極大的關係。
公元960年,後周殿前都檢點趙匡胤即皇帝大位,建國號「宋」,是為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後,下令廢除後周世宗毀佛詔旨,恢復自由的宗教信仰。宋廷組織譯場,刊印佛經,又派人前往西域求法。宋朝皇帝振興佛門,是將良善的種子,首先播撒在幼兒的心中。宋太祖度八千童行到寺院學習。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宋太宗趙炅又度童行十七萬人。
童行,就是自幼被遺棄的孤兒,或者經過父母同意後,自願出家的兒童。宋廷將這些幼童送入寺院「童行堂」,接受誦經、儀軌等培訓。這些孩童在寺院學習成長,雖然沒有取得正式出家的度牒,但是善於誦經及演奏鼓鈸等樂器。而且這些兒童也要學習《中庸》《大學》《周易》等經典名著。
宋太宗認為,佛家文化對治國很有裨益,佛陀所說的「利他」之道,同樣適用於天子。皇帝治理天下,能夠行善造福大眾,使芸芸庶民獲利受益,這也是一種修行。崇信道教的宋真宗認為,佛家和儒教經典雖然表述大不相同,但是內涵相近,都在教人重德向善。即使個別僧人、道士不守清規戒律,也不能輕易的全部廢除佛道。(《續資治通鑑》卷12 《佛祖統紀》卷44)
洛陽儒士 傾心禪學
在北宋帝王崇佛的背景下,由「達摩」創立的「禪宗」,從深山步入世俗,演變為士大夫青睞的禪學,司馬光、富弼、黃庭堅、歐陽修等人都對之十分推崇。
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文彥博留守西都洛陽,他召集年老的士大夫,仿傚大唐白居易、如滿和尚的「香山九老會」,和司馬光、富弼等十三人組成「耆英會」,意思是年高有德者的聚會。這十三名會員,都是宋朝皇帝的股肱大臣,為社稷、為萬民立下了卓越的功勳。每次設宴相聚,士大夫飲酒、賦詩,以表達他們高潔的逸趣。當時「耆英會」引領洛陽風尚,成為文化的標竿。
「耆英會」的倡導人文彥博歷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將入相長達五十多年,官至太師,被封為潞國公。白天,文彥博出入朝堂,輔佐國事;夜晚在家,他誦經參禪,非常精進。他曾在京師召集十萬大眾,協助佛門舉行大會。
洛陽才子富弼,一生歷經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官居宰相,為官清廉,被封為鄭國公。他為人大度平和,秉性仁孝,無論對待同僚,還是百姓,都很恭謹。
富弼精通宋、遼、西夏三國關係,對此瞭如指掌,曾輔佐宋帝撬開遼夏同盟,成為穩定三國格局的功臣。
早年富弼沒有顯達時,范仲淹發現他有「王佐之才」,就將他推薦給宰相晏殊。晏殊也是一代奇才,不到二十歲就高中進士。他看過富弼的文章後,非常欣賞他,就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富弼便成為晏殊的東床快婿。
大約在公元1056年至1060年間,修顒禪師到少林寺說法,富弼聞訊前去聆聽。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富弼鎮守亳州時,他特別去請修顒講解佛家經典。富弼退休後回到洛陽,再次請修顒入少林寺、招提寺說法。
宋神宗想到,禪宗剛剛興起,還未穩固立足,應該大力弘揚。於是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宋神宗下詔,將京師大相國寺中的六十四院,開闢為八座禪院和二座律院。禪院,是供禪師參禪悟道、清淨修行的場地。律院,是僧眾講解戒律的地方。得益於宋仁宗、宋神宗的倡導,以及朝中大臣的支持,禪學於此時得到迅速發揚。◇(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