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嵩山被認為是僧、道修行,觸機悟道的聖地,也是歷代帝王封天祭地,承天受命的中心。在嵩山的崢嶸萬仞間,少林古寺靜息塵寰,與法輪結聖緣,盡奪人間靈秀。

少林寺,修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為天竺僧人「跋陀」所建。 

跋陀6歲喪父,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他皈依佛門後,勇猛修行,勤苦勵節20多年,但是一直都沒有修成正果。苦惱的跋陀曾想輕生,當時一位久已得道的同門開導他說:

「修行需要機緣,時機一到,你自然就會有所收穫。你與中國特別有緣,為何不去那裡修行呢?」

在同門的開導下,跋陀和友人結伴遊歷諸國。他們先來到拂林國,即東羅馬帝國,之後,又沿著絲綢之路經過西域,長途跋涉,終於來到中國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值佛法興隆的北魏時期。

北魏於公元386年,由鮮卑族拓跋珪所建。拓跋氏自稱是黃帝的後裔,由於黃帝發祥地是戰國時魏國的所在,而「魏」有高大、美好、令人敬畏之意,所以定國號「魏」,史稱「北魏」。

拓跋珪開國後,著手修建宮室、廟宇。除了拓跋燾曾經禁佛之外,北魏歷代國主都很敬重佛門。

千葉舒蓮  靜待少林

北魏孝文帝篤信佛法,對西域來的僧人都非常敬重。當跋陀到達時,孝文帝特別撥出府庫財物,供養跋陀,並為他開鑿石室,以便僧人能夠安心無擾的打禪修煉。

當時平城城內有一位姓康的富豪,平生篤信佛門,樂善好施。他也出資為跋陀修建了一座小寺院。跋陀常常在裡面靜修打坐。

一天,一群調皮的孩子們想看看這位長相奇異的僧人,便隔著門縫偷看跋陀。不料,孩子們看到室內一片「熾熱」的光焰,以為室內起火,嚇得連忙跑去報告康家主人。當人們趕到時,只看見跋陀依然在室內潛心打坐,全無火焰。這時,眾人才曉得跋陀修行的玄妙,得道者的殊勝。

北魏孝文帝熱衷漢文化,他衝破鮮卑貴族的羈絆,全面革新鮮卑舊俗。他將自己的拓跋姓氏改為漢姓「元」,並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此次遷都歷時兩年。

在遷徙的人群中,跋陀也跟隨人群策杖而行。抵達洛陽後,孝文帝再次為跋陀修建了靜院,以利他打禪修行。但是跋陀心愛山林幽棲,嚮往嵩山。孝文帝就遵從他的意願,在嵩山少室山為他敕建寺院。
嵩山東西橫臥,分為「太室山」和「少室山」兩部分。

從山南向北一覽少室群山,但見峰巒疊嶂,猶如千葉舒蓮,盡顯鍾靈毓秀,因此大唐時有「少室若蓮」之說,百姓稱其為「九頂蓮花山」。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為跋陀修建了一座寺院,就坐落在九頂蓮花山之後的密林深處,因而取名為「少林寺」。

譯場翻經  天降甘露

新建的少林,分為上方和下方,共有12個院落,依山傍水,非常清幽。立志清修的僧眾慕名而來,聚集少林跟隨跋陀修行。跋陀曾對弟子說:

「此處的少林精舍,有特別的神靈守護著。立寺之後,就不會毀滅。」

跋陀會同天竺國的另外兩位僧人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主持少林寺的翻經堂事務。跋陀一面教眾徒打禪,一面又從梵文輯錄經義,供眾人學習。

太和二十年,跋陀、勒那、流支三位僧人在翻經臺上召開法會,臨場聽法的信眾多達數千人。

就在跋陀翻經說法時,五乳峰上湧起五朵蓮花狀的彩雲,剎時下起了一陣清風細雨,猶如天降甘霖。在場的僧眾因聆聽跋陀說法而心生喜悅,心靈世界也像是遍灑甘霖。眾人就將跋陀翻經說法的地方,稱為「甘露臺」。

跋陀多才多藝,善於圖形繪畫,他將早年遊歷東羅馬帝國的所見所聞,畫了下來,據說一直流傳到唐朝末年。

他在圓寂之前,親手在屋門上畫了善神之像。

達摩西來 折蘆渡江

(Kinan168/維基百科)
(Kinan168/維基百科)

雖然跋陀是少林寺的第一任住持,廣收弟子,教導出不少高足。而少林被稱為禪宗祖庭,卻是源於「達摩」之故。

達摩是南天竺國「香至大王」的第三王子,他為護國而出家,跟隨「般若多羅」學習佛法。般若多羅是印度禪宗第27祖,他早年得法後,托缽化緣到達南印度。香至大王敬重佛門,施捨無價珠寶,奉養般若多羅。

香至王的三王子菩提多羅智慧通達,般若多羅收其為徒,並為他改名作「達摩」,意為「通達無量」。

達摩出家後,成為釋迦佛的第28代弟子。

達摩還沒有到南梁之前,梁朝高僧「志公」奉命監修高座寺。

一天,志公對寺院住持靈觀說:「從西天來了一位大乘菩薩,將要進入我邦。」

隨後他說了一首讖語:「仰觀兩扇,低腰捻鉤。九烏射盡,唯有一頭。至則不久,要假須刀。逢龍不住,過水則逃。」

靈觀不解其意,就用紙筆記了下來,以作日後的明證。

南梁普通八年(公元527年)九月二十一日,達摩泛海東來在廣州上岸。刺史蕭昂親自迎接,報於梁帝。十月初一,達摩到達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梁武帝親自駕車,恭迎達摩升入大殿,後親自供養。

自從梁武帝登基後,他就廣建寺院,抄寫佛經、塑造佛像,認為這就是最大的功德。不料達摩卻說,這不是真正的功德。梁武帝難以理解達摩,心中不悅拂袖而去。達摩也知彼此機緣不合,便折下一根蘆葦,飄然渡江,進入魏邦。

事先記下讖語的靈觀,事後才明白,原來志公所說「仰觀兩扇」是指蕭氏梁帝;「低腰捻鉤。九烏射盡,唯有一頭」意思是達摩十月初一到。「逢龍不住,過水則逃」是說達摩不稱梁帝心意,過江而去。

五乳五宗 面壁留影

達摩來到魏邦,進入嵩山。他在五乳峰山頂一處天然的石洞中,獨自面壁修行了九年。

根據寺誌所言,五乳峰在少室山之北,五頂相連逾十里,遠遠而觀,猶如鳳凰張開的雙翼。又見山頂渾圓,猶如僧人的緇帽,因而被認為是佛門勝地。

達摩面壁九年,洞壁留下了他的身影。此後,千百年來,面壁石洞成為文人墨客口耳相傳的一段傳奇。

有人說,面壁留影是達摩的精誠所至;有人說,那是達摩修行的意志,不生妄念,堅如鐵石之故;也有人說,面壁石上的神蹟,何嘗不是達摩的智慧所在!

《少林寺誌》曰:「折蘆浮渡江,震旦揭真諦。心非轉法輪,義不立文字。」

大意是說,達摩一根蘆葦渡江,在中國揭曉了他所證悟到的理。但因他的使命,不是在轉法輪,所以定下不立文字的規矩,以免干擾後世轉輪聖王下世度人的大事。

「法輪常轉瑤臺月,靈籟時敲玉澗風。」

在廣袤無垠的天宇,法輪轉動著瑤臺的明月,也以靈動的天籟之音,吟唱出悠悠的古風。當世人都在苦苦追尋蓬萊仙境、仙島、方舟時,千年古剎少林已在空靈寂籟的青山中,秀出一片磊落天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