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引幽步,酌茗開淨筵。」這是宋朝優雅生活的寫照。此時,遠在深山的少林寺,無心發花,卻意外收穫許多桃李。
革律為禪 修建蘭若
宋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宋帝下詔天下,敕命每一個郡要選出一座寺院改為禪寺,這就是「革律為禪」。少林寺也因宋帝的一紙詔令,成為真正的禪宗祖庭。
宋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河南府尹韓縝邀請報恩和尚到少林寺傳法。報恩所說的理念,遭到少林僧眾的質疑,雙方展開了一場機鋒鬥智的辯論。此番辯論猶如掀翻大海,撥轉虛空。少林僧眾像是迎來杲日照天一般,心悅誠服地將少林寺改為禪寺。
宋帝因修建陵寢之故,將偃師、登封、鞏縣割為「永安縣」,少林寺就位於永安地界。登封縣令樓異懇請吳居厚修建永泰皇陵時,也請他幫助修建「面壁蘭若」。
蘭若,是指僧人靜修的地方。面壁,是達摩面壁九年修行的典故。由於達摩未曾入住少林,樓異就在寺外單獨修建了「面壁蘭若」,以表示對達摩的尊敬。
宋廷在少林寺還修建了「初祖庵」。新建的庵院簷柱雕花,伎樂天人栩栩如生,金剛威猛雄偉。遠觀殿堂,只見巍巍莊嚴,令人心生敬仰。
高明之輩 皆入佛門
「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
深山茂林中的少林,為尋找歸真的帝王士人、九流大眾提供了一方歸棲之地。宋朝帝王帶動了信仰的興盛,士族和佛門的界限,也因而變得模糊淡泊。
北宋後期的文壇,幾乎由一群居士組成,比如山谷居士、東坡居士、竹友居士、姑溪居士、溪堂居士等都與佛門有聯繫。理學大家程頤曾經感歎說:「現在學佛的人,都是一些高明之輩。」
從少林揚起的禪風遍及大宋國土,深深影響了士人。他們對生命的探索,也融於詩詞中,理趣盎然,充滿生機。
蘇東坡篤信佛門,精通禪學。在他的眼中,詩歌和禪法可以互補。如果能夠領會禪韻,有助於寫出清警的詩句。他說,無論身在樓閣,還是山林,都沒有區別。高臥雲嶺,可以靜觀自身;行走紅塵,可以遍覽人情,一靜、一動相得益彰。
得益於對禪學的掌握,蘇東坡看問題的視野也很開闊。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東坡遭逢貶謫,前往海南。他於半途寫下詩句:
「茫茫太倉中,一米誰雌雄。」
在茫茫的天地之中,神州就像是一粒粟米。言外之意是:「不必計較,身在何處都是一樣!」
他在前《赤壁賦》中,僅以寥寥數語,就點明蒼宇的弘大,塵寰的渺小,同時也道出造物主對世人的呵護。
北宋詩人黃庭堅因為愛寫豔詞,曾被法秀和尚當場棒喝。和尚警告他:「如果再不悔改,日後必會遭受惡報,墜入泥犁地獄。」黃庭堅發誓再不敢猖狂宣淫。
他將自己的居所詼諧地命名為「槁木寮」「死灰庵」。在與黃斌老人贈答唱酬中,他說:「魚游悟世網,鳥語入禪味。」詩人將自己比作游魚、飛鳥,在廣袤的世間,探索在世的意義。
「面壁九年看二祖,
一花五葉親分付,
只履提歸蔥嶺去,
君知否?
分明忘卻來時路。」
達摩面壁九年,留下一花五葉的功果。在黃庭堅的心中,達摩只履西歸,依然是眷戀故鄉的世俗之人,還沒有達到更高的境界。黃庭堅雖未入寺修道,但他的詩詞顯現出獨特的禪韻。
「世態已更千變盡,心源不受一塵侵。」
無論世事如何變遷,都始終保持著心中的清淨,不受風塵的侵擾。這位悟性極高的詩人,一天因聞到木犀花香而明心悟道。
北宋文壇士人青睞佛學,成為當時的社會風氣。
王安石曾對友人張方平說:「孔子、孟子去世一千多年了,儒家已經失去了傳人。即使有傳人,也不是純儒!」
方平說:「怎麼能說無人呢?還有超過孟子的人呢!」
他列舉了一串僧人的名單:馬祖和尚、汾陽和尚、丹霞和尚、雲門和尚……
王安石不解其意。
方平說:「現在儒門勢微,士人紛紛皈依佛門了!」
王安石將這番話講給宰相張商英聽。
張相拍案稱讚:「真是太妙了。此論一語道破!」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宋朝士人崇佛的程度。
一念薰戒香,千年仰玄蹤。在北宋的宏偉綸音下,帝王、名士懷抱玉壺冰心,於廟堂之高,敲響梵剎古鐘。朝野上下靜看龍工濟物,聆聽龍吟清雄,頤養恬然淡泊。
千峰一錫杖,千年一缽水。風雲霽月下的少林古寺,在帝王的護持下,穿越千變萬化的格局,繼續展現超逸絕塵的風貌,鎮守天地之中。◇(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