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獄中留下了千古名篇《正氣歌》,詩中以寥寥數語,描寫了十幾位先聖先賢的凜然正氣,令後人肅然起敬。可以告慰祖先的是,在文丞相身後,亦有無數炎黃後裔承繼中華傳統,前仆後繼,延續著我華夏的精神命脈,于謙就是其中一位「時窮節見」「垂丹青」的民族英雄。
少懷壯志敬先賢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對大明王朝而言,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一年,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了,同在這一年,明帝國的一個救星降生了,他就是于謙。于謙降生於官宦世家,祖父于文在洪武初年任兵部主事,後調工部主事,身上卻看不到半點「衙內」的狂妄,只能感到一種異於常人的氣質。《于少保萃忠傳》說,于謙一生下來就與眾不同:哭聲特別響亮,到滿月時,已是容貌秀偉。鄰里一些老人見了後,忍不住讚歎:「這個孩子相貌如此出眾,將來必成大器,可惜我們已年老力衰,不能看到他將來的顯達了。」于謙七歲那年,有個和尚給他看相,驚詫道:「他日救時宰相也。」日後于謙臨危受命,保衛北京,果應其言,「救時宰相」之名由此而來。
天才總是不同凡俗的,永樂元年(1403年),于謙六歲時,家裏便送他到外塾去讀書。他好學聰明,讀書過目不忘,尤其擅長屬對。這年的清明節,父親彥昭和叔父彥明,與族人一道,帶于謙去上祖墳。路過鳳凰台時,彥明隨口說:「今朝同上鳳凰台。」小于謙即在一旁朗聲應答:「他年獨佔麒麟閣。」彥明及眾人聽了,無不感到驚訝與佩服。
一次去學堂,和尚蘭古春看見于謙梳的雙髻,便戲謔地說:「蛇頭且喜生龍角。」于謙當即回道:「狗口焉能出象牙。」蘭古春暗暗吃了一驚。于謙回家後對母親 說:「有人罵我,明天不梳雙髻了。」第二天母親便給他梳成三個髻。誰知又碰上了蘭古春,和尚一見又梳成了三個髻,又拿他開玩笑說:「三丫如鼓架。」于謙立即回道:「一禿似檑槌。」蘭古春見了先生,把于謙大大讚揚了一番,說:「此小兒乃國家棟樑也!」
自七八歲起,于謙就被稱為神童,十五歲時考取了錢塘縣儒學生員(秀才),頗有些少年得志的味道,然而,於才學之外,于謙更注重的,是古人的行事大節。
于謙的正直,與他從小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尤其祖父對他的薰陶,有莫大的關係,他祖父于文就是文天祥的忠實粉絲,並收藏著文丞相的畫像,于謙頗受影響,十分仰慕文天祥的忠義,特地撰寫了贊詞,懸掛在自己的座位旁:
「嗚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國忘身,捨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陵谷變遷,世殊事異。坐臥小閣,困於羈繫。正色直辭,久而愈歷。難欺者心,可畏者天。寧正而斃,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節,萬古攸傳。載瞻遺像,清風凜然。」
這種貫穿中華千年歷史、「寧正而斃,弗苟而全」的忠義精神,成了于謙一生的信仰。十七歲時,于謙寫下了至今膾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惜,
要留清白在人間。
未曾想,一語成讖,這首詩竟成為于謙的平生寫照,「奪門之變」後,于公為奸人所害,成了留得「清白在人間」的悲劇英雄,此乃後話。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進京趕考,不出眾人所料,得中了進士,於是,年僅二十三歲的于謙被任命為山西道監察御史,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剛正無愧「于青天」
宣宗元年,漢王朱高煦在山東安樂州謀反,宣宗御駕親征(明朝的皇帝好像都好這口兒),朱高煦被這位新皇如此果斷的舉措嚇傻了,乖乖地出城投降,護從宣宗出征的于謙當眾口數其罪狀,慷慨陳詞令其伏地顫慄,口呼:「臣罪萬萬死,唯陛下命。」此事令宣宗開始留意于謙的氣魄與才幹。
于謙在江西道監察御史和江西巡撫任上,廉明奉公,不徇私情,特別在刑獄審察方面,對冤案錯案加以判明,平反釋放了被枉判死刑的數百人,南昌寧王府的違法官僚被他查辦的達十五人之多。于謙為官清正,在任何場合都能「節操自持」,江西百姓稱他為「于青天」,將他的神主牌立於南昌府名賢祠中。于公的人品、才幹不僅得到宣宗的賞識,明朝著名的閣臣「三楊」,也都對他十分青睞,凡「謙所奏,朝上夕報可」。
宣德六年(1431年),三十三歲的于謙以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的身份,巡撫河南、山西,這一巡就是十九年。這十九年裏,他「威惠流行」,甚得民心,連太行山潛伏的強盜都自動銷聲匿跡了,官兒做到這個份上,僅憑這一點,也足夠評個「模範巡撫」,「優秀幹部」之類的了。
在此期間,他還在各州縣設置「預備倉」(平淮倉),貸糧賑救饑民。又屢次捐納自己的薪俸,賑濟災民。並在黃河沿岸,厚築堤岸,修繕河防,一次黃河氾濫,洪水沖決汴城堤壩,于謙不顧個人安危,解衣跳入水中堵塞決口(這樣看來,古時候,領導幹部是要奮戰於抗洪救災第一線的)。疾病流行時,又設立「惠民藥局」,救治各地人民的疾病。
于謙的巡按衙門口立了兩塊木牌,分別寫著「求通民情」、「願聞利弊」,民間有冤獄枉屈的事,人人可以直接到巡撫衙門申訴。有人認為此舉有損尊嚴,于謙的回答是:「被天下百姓咒罵,才是有損尊嚴。」智哉斯言。于謙所為,得到百姓和當地官吏的交口稱讚,於是,江西的「于青天」在豫、晉巡撫任上,又得了個雅號--「于龍圖」。
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駕崩,年幼的英宗繼位,年號正統。正統初年,因為太皇太后比較賢明,「三楊」等老臣尚在,明廷還算比較安定,之後,太皇太后去世,「三楊」或離世,或老病,大明沒有了可以支撐帝國大廈的柱石。此時,一個宦官漸漸粉墨登場了,他就是臭名昭著的太監王振。◇(待續)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