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拍率高、溢價率低、成交價集體跌穿評估價,這是剛剛過去的7月份中國銀主盤市場所呈現的三大特點。隨著大量問題房源湧入銀主盤市場,新房成交量也斷崖式下跌,銀主盤的價格優勢不斷喪失,從事銀主盤買賣的職業玩家紛紛離場。

《北京商報》8月9日發表的一篇調查報道披露了上述狀況。據報道,阿里拍賣的成交紀錄顯示,今年7月份,阿里共有152套住宅用樓進入到拍賣環節(不含中止、撤回樓源),只有90套成交。而成交的90套中,僅有7套樓源屬於溢價成交;4套平價成交,其餘79套皆低於評估價成交,佔比高達87.78%。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成交樓源多為「二拍」階段。根據法院相關規定,法院進行財產拍賣時,確定的保留價,在第一次拍賣時不得低於評估價或市場價的80%;而流拍後進行二次拍賣時,可以酌情降低保留價。

換句話來說,上述90套成交的拍賣樓源,多數是首次拍賣流拍後,再次降價才得以賣出,因此許多樓源的成交價格低於評估價格。

報道還提到,除低溢價率之外,當下銀主盤市場的另一個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流拍。7月阿里拍賣住宅用樓就有62套樓源流拍,流拍率達到40.79%。

包括外界關注度比較高的北京市通州區普欣南裏113號樓(泰禾中國院子),這款地下一層地上二層的獨棟式小院別墅也流拍了。據報,該樓源今年6月第一次拍賣,起拍價約為1.72億元,與2.46億元的評估價相比已經打了7折,但直至拍賣結束無人報名。

7月初,上述樓源第二次競拍,起拍價下調至1.38億元,比評估價降價超過億元,雖然吸引了超過600多人次圍觀,但仍無人報名。目前該樓源已進入到變賣環節。

當前銀主盤市場還有一個趨勢是,在流拍率居高不下的同時,銀主盤的掛牌量卻在攀升。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住宅掛拍共14.1萬套;而2023年上半年的增加了近4萬套,達到17.9萬套。

有知情人士透露,過去有不少炒樓人把銀主盤作為牟利的手段,由此產生了一大批「職業玩家」,這些職業投資客及投資機構佔整個銀主盤市場的80%左右。但到2021年以後,隨著一大批房企爆煲,大量產權複雜、抵押問題多的樓源衝入市場,職業玩家們發現,銀主盤市場基本已經「沒漏可撿」,而且「深坑遍地」,紛紛離場。

2023年小陽春以後,普通商品樓市場成交量出現斷崖式下跌,更讓銀主盤的價格優勢幾近消失。

報道指出,價格優勢喪失是壓倒銀主盤的「最後一根稻草」。◇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