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多的小彤與媽媽一進入兒科診間就到處摸一摸、按一按,連醫師正在打病歷的電腦鍵盤也不放過,於是小彤的媽媽抓著她的手說:「這是醫師的東西,不要碰好不好?」小彤被阻止的當下,生氣地大叫,緊接著就坐在地板上,露出凶狠的眼神。
台灣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詹怡璟說,上述案例小彤與大部份3歲多的孩子相比之下,進入診間沒有略顯侷促不安的樣子,她的眼睛不看著人,也沒有表達任何句子;詢問她的媽媽得知,因為語言發展遲緩,加上爸媽都要上班,平常是祖母在照顧她,對於語言的理解還可以,但是無法用語句說話,只會使用情緒性的叫聲,或是一指神功等肢體語言來表達。
詹怡璟表示,孩子的語言發展需要有輸入(認知、理解)和輸出(轉換成別人可以理解的語言表達),以及反覆刺激和練習,當孩子的情緒認知越來越豐富,但語言能力跟不上時,就會癱坐在地上打滾,瘋狂大哭、大鬧的劇碼勢必不斷上演,也會讓親子關係陷入惡性循環。
詹怡璟指出,親子共讀是最經濟實惠,又能增強孩子「五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發展的好方法;剛出生的寶寶視覺發展尚未成熟,但對於爸媽的聲音最熟悉,只要抱著寶寶,輕柔地說話,就是最簡單共讀的開始。
親子共讀能增加語言認知的刺激和發展,一問一答的對話式共讀有助於促進大腦輸入和輸出的迴路建立,更重要的是,藉由共讀還能增加親子親密接觸交流的機會,提升陪伴的品質。
詹怡璟強調,現今的家庭多數是雙薪家庭、假日父母或隔代教養,本著親子共讀書所提供的高品質陪伴,不但能穩定孩子的情緒和專注力,也能帶起親子互動和想法的交流。◇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