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人身邊總會有幾個朋友是客家人;相信每個人都會吃過客家菜。但我們又對客家文化了解有幾多?「客家人」是香港一個重要的族群,從香港大歷史角度看,香港的真正本土話是客家話和圍頭話,但是懂得它們的人愈來愈少,數十年後,客家話有可能在香港永遠消失。
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想了解客家人的生活文化,從他們的飲食起居入手,便知一二。今期「茶訪天地」,Sasa帶著自家出品的水仙茶,來到油麻地的醉瓊樓,一品懷舊客家菜,與姚氏父子話當年。現年84歲的姚劍成,行動雖然不便,仍風雨不改每日到餐廳工作。
處處作客 處處為家
客家人原為中原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千百年來歷經多次遷徙,甚至飄洋過海,到處作客,到處為家,故此稱之「客家人」。在17世紀末期,客家人開始向香港遷移,也是香港在開埠前其中一批最早的香港原居民。香港成為英屬殖民地之前,曾有336個村落,其中客家人的村落就多達128個。客家文化崇仁尚義,重親情鄉情。
客家菜分屬於粵菜、閩菜、贛菜,故又稱東江菜。因為族群多遷徙而居,行程中只能以鹽保存食物,勞動出汗多亦需補充鹽分以維持體力,因此飲食傾向多油多鹹的重口味菜,並且好用各式處理過的醃製菜類(如酸菜、福菜、梅乾菜、大葉品種的芥菜)作為食材入菜。六十年代的客家人為生活,逐步從他們聚集的社區外出工作,所以客家菜館跟隨外傳,變成坐落香港各區的客家食肆,例如:「東江樓」、「泉章居」和「醉瓊樓」等,大大小小同名不同老闆的客家菜館多至百幾家。所以客家菜對當時的香港人來說,是廉價飽肚消費的新品味,故此能在香港一度盛行。
但數十年過去,香港人講求健康,以「少鹽、少糖、少油」、「多菜少肉」為口號,客家菜過去的特色,正與現代人飲食習慣相違背。如「梅菜扣肉」中的五花肉,每塊至少有一兩以上,讓許多女士小姐望而生畏。所以客家菜於香港逐漸沒落是不爭的事實。正宗傳統客家菜食肆愈來愈少,水平每況愈下,所以說客家菜館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是不無道理。位於油麻地的醉瓊樓,正是買少見少的懷舊客家菜館。
勤儉持家 刻苦耐勞
姚劍成先生的父母在他8歲的時候留下他在梅縣生活,因為他們的家族屬於富裕,在國內是地主,後來逃難來港,夫婦二人希望能夠無牽掛在香港努力賺錢,養活在國內的子女。
1975那一年,謠傳當時加拿大問中國要500萬人口,大家都以為有機會出國,怎料好夢成空。在國內是高中畢業生的姚劍成來到香港後,為生活在現址醉瓊樓當打雜一職,後轉為廚房的雞檔。從前的酒樓或食肆都是活雞供應,廚房有劏雞一職。因為劏雞需要高溫熱水,長時間在蒸氣環境中工作,最後姚劍成因為健康問題而要放棄這個崗位。出院後輾轉間都不離在客家菜館工作,做過幾間醉瓊樓,最後都是回到西貢街這一家打工。
雖然姚劍成不經覺間,已經變成一位豐富工作經驗的老手,但他的心裡一直不太好受,他討厭做食肆廚房雜務,滿有學識的他,志願是當工程師。但姚劍成並沒有因此而感到沮喪,他的性格樂觀豁達,認為人生一切都自有安排,勉強亦無意思。問他喜歡香港嗎?他立刻哈哈大笑答:「我不喜歡,香港生活太緊張,但香港有自由,香港是我的家。」;問他是否記掛着國內的家?他說:「沒有,因為我有讀好多書,怕文革,所以來到香港,那裏是一個令我心酸的地方。」
口中說不 身體最誠實
姚劍成雖然口裡說不,但仍然秉承客家族人堅毅、勤儉、刻苦的精神堅持一直做下去,來港48年的他,仍然滿口客家話,甚至不願學廣東話,我是需要他的兒子姚文全在旁翻譯。縱使有萬個原因不喜歡香港,不喜歡做廚房,但他靠自己的努力,頂手現址醉瓊樓,一做便二十四年。現年84歲的姚劍成,行動雖然不便,仍風雨不改去上班。一生人只回鄉幾次探親,去過一次北京。姚劍成憑着他如洪鐘的笑聲;憑着他親切的客家話,一直守護著醉瓊樓;守護著客家人傳統文化;守護著客家美食。他認為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人,只需要勤力、安分守己,一切都會好。
下集,我會跟姚劍成的孻仔姚文全,談談他對醉瓊樓的展望,甚麼原因令他願意回來跟老爸並肩作戰。◇(下期將於3月31日刊登)
Sasa簡介
廚藝導師、攝影導師、手沖咖啡師、茶藝愛好者、自由作家及攝影團領隊,俗稱斜槓族。現居香港,喜歡拿著相機看世界。現職「INARI Tea HK」負責人,職責是將好茶帶給愛茶的人。以茶會友,探索香港人香港事!(本專欄逢周五刊登)
作者電郵:contact@inaritea.com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