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們介紹過京劇的變臉藝術,今次繼續探討另一種在香港家喻戶曉的廣府舞台戲曲——粵劇。我們透過粵劇劇壇新晉梁非同的故事,一窺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之美。

粵劇劇壇新晉演員梁非同,16歲就考入香港八和粵劇學院學藝,如今入行已11年,如今已可以勝任「台柱」。(Sasa提供)
粵劇劇壇新晉演員梁非同,16歲就考入香港八和粵劇學院學藝,如今入行已11年,如今已可以勝任「台柱」。(Sasa提供)

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

粵劇是廣東主流的戲曲劇種,已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們熟悉的「八和會館」自光緒十五年已於廣州成立,致力推動廣東粵劇文化。至二十世紀初,粵劇演出的語言由戲棚官話(即桂戈林官話)漸改為粵語(即廣州話)。1953年,香港八和會館正式成立,更於2009年創辦青少年粵劇演員訓練班,由粵劇界專業導師及資深演員任教,學生年齡大概13至20歲,致力培訓新一代粵劇藝術的接班人。

梁非同(左)在演出中。(Sasa提供)
梁非同(左)在演出中。(Sasa提供)

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粵劇具備由演員以唱唸(唱腔及唸白)、 器樂及舞蹈來演出故事,形成多媒介的藝術綜合體。與其他劇種大致相同,可分生、旦、淨、末、丑五大類。粵劇也是一種抽象形態的表演藝術,服飾按角色分門別類,基本是借鑒明代的衣著風格,按照角色的身分,穿戴不同的服飾 ; 不同的行當,都有各自特有的服飾打扮。早期服飾以顧繡為主,而今天的服飾多以刺繡為主,服裝制度受京劇影響,色彩繽紛。

粵劇劇壇新晉演員——梁非同

今次我們請來新晉粵劇演員梁非同,和我們詳談她對粵劇生涯的理想。第一次聽到非同的名字就留下了深刻印象:非同凡響、非同小可,非常有個性的名字。我本以為是她的藝名,原來是真名實姓。

出生於基督教家庭的梁非同笑說自己是家中的「牛黃妹」,自少受到父母寵愛,亦有一個愛惜她的哥哥。在小孩子喜歡看卡通片的年紀,8歲的小非同受梁爸爸影響開始迷上任白戲寶,除了《帝女花》之外,她最喜歡的劇目是笑料極多的古裝愛情喜劇:「《三笑姻緣》這劇目是我粵劇生涯的種子!」年紀輕輕的她早已認定粵劇將會是她的終身職業。

梁非同在後台讀稿。(Sasa提供)
梁非同在後台讀稿。(Sasa提供)

16歲考入香港八和粵劇學院學藝,20歲畢業獲頒「學生優異獎」,學藝生涯並沒有令非同放棄學業,更承諾父母必定會勤力讀書。18歲的非同分別考取香港城市‬大學學士及香港中文大學碩士,修讀文化及遺產管理,及後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中國戲曲高級文憑(粵劇表演)課程」,在學期間獲得多項獎學金。
人如其名,與眾不同,廿多歲的女孩可能是在看韓劇、迷偶像的階段,但她每天戴著耳機在YouTube看的是《帝女花》的《香夭》、《庵遇》;《牡丹亭驚夢》的《幽媾》。梁非同小小年紀已經為人生定下了明確的目標,堅定實踐成為戲曲演員的夢想。作為自由身粵劇演員,非同需要擁有高度的自律性去操練,她多年來拜師學藝,全心投入每一場表演。

年紀輕輕的梁非同早已認定粵劇將會是她的終身職業,台前幕後投入了不少心血。(Sasa提供)
年紀輕輕的梁非同早已認定粵劇將會是她的終身職業,台前幕後投入了不少心血。(Sasa提供)

不怕受傷,只怕失去舞台

操練的過程難免會出現意外,非同分享自己曾在排練時跌倒,手肘骨折並需要接受手術。幸好她康復進度快,最後在「老師也很驚訝」的狀態下順利完成演出。回想當時的心情,非同說「我不擔心自己的傷勢,反而怕會影響自己,怕自己不能再踏上舞台。」

年紀輕輕的梁非同早已認定粵劇將會是她的終身職業,台前幕後投入了不少心血。(Sasa提供)
年紀輕輕的梁非同早已認定粵劇將會是她的終身職業,台前幕後投入了不少心血。(Sasa提供)

西九戲曲中心開幕劇:最年輕的台柱

2019年初西九戲曲中心開幕當日,開幕劇目為粵劇《再世紅梅記》,由香港著名粵劇界瑰寶白雪仙擔任藝術總監與導演,同台演出皆是資深前輩包括:陳寶珠、梅雪詩、尤聲普、廖國森等,除了殿堂級名伶,還有三位劇壇新晉,非同是其中年紀最輕的一位。幸得仙姐提攜及親自教導,加上啟蒙老師尹飛燕,及多位名伶前輩如:陳好逑、汪明荃、吳美英、南鳳(高佩華)、陳嘉鳴、鄭詠梅、呂洪廣、王惠玲、楊麗紅、周鎮邦、高潤權、芳曉虹等長輩恩師,提攜教導,傳承藝術。令非同對粵劇生涯的前景充滿信心。

投資戲服於粵劇演出 投身於粵劇推廣

入行11年,非同添置不少衣裝戲服和頭飾,價值不菲,同時要額外租地方存放。你可能會好奇「為何她要自行購入戲服?」原來要得到演出角色,演員一般要先有自家戲服,戲班才會將角色派給演員,就好像做生意的投資一樣,要先投資戲服,才有演出機會。

入行11年,非同添置不少衣裝戲服和頭飾,價值不菲。(Sasa提供)
入行11年,非同添置不少衣裝戲服和頭飾,價值不菲。(Sasa提供)

除了投身於粵劇演出,非同亦參與不少粵劇文化推廣的活動,這一切都表現出她對粵劇文化的熱忱:「粵劇文學性強,劇本中蘊含不少傳統品德元素,如孝順、友愛等,可以從教育性作切入點,將粵劇文化推廣至學校、學生」,但粵劇文化似乎在現今社會稍被忽視,大眾總認為粵劇是上一輩的娛樂,文化傳承成為很大的考驗。下一集,我們將與非同分享六年熟普洱茶拼配有機菊花,並細談她對粵劇文化傳承的看法。◇

Sasa簡介

廚藝導師、攝影導師、手沖咖啡師、茶藝愛好者、自由作家及攝影團領隊,俗稱斜槓族。現居香港,喜歡拿著相機看世界。現職「INARI Tea HK」負責人,職責是將好茶帶給愛茶的人。以茶會友,探索香港人香港事!

作者電郵:contact@inaritea.com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