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機體內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臟腑組織器官的內在液體及其正常的分泌液。此外,在《內經》中將某些排泄液如汗、尿等,也稱為津液。其實,汗、尿是津液所化生的代謝產物。

《內經》將津液分為津與液兩類。性狀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布散於皮膚、肌肉、孔竅之中,具有滋潤作用者,稱之為「津」。性狀較稠厚,流動性較小,灌注骨節、臟腑、腦髓之中,具有濡養作用者,稱之為「液」。

津與液雖然有一定的區別,但兩者同源於飲食水穀,均依賴脾胃的運化功能而生成,在運行代謝過程中可以相互轉化,在病變過程中可以相互影響。因此,通常在生理上不予嚴格區分,併稱為「津液」。但在疾病中,發生「傷津」、「脫液」的病理變化時,必須加以區別,傷津為輕,脫液為重。

津液的代謝

(一)津液的生成

津液來源於水穀,透過脾、胃、小腸、大腸等消化吸收功能而生成。

胃主受納腐熟水穀,胃中的水液充足,「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主運化,消化吸收水穀精微和水液,生成津液。小腸主液,其泌別清濁,吸收精微和水液。大腸主津,其在傳導過程中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液。

小腸、大腸所吸收的精微和水液,均歸屬於脾。「脾氣散精」,將精微和水液轉輸心肺而輸布全身。

(二)津液的輸布

津液的輸布,是由脾、肺、腎、心、肝、三焦等臟腑功能的綜合作用而完成。

脾主運化水液,透過「脾氣散精」,一方面上輸於肺,一方面灌注四傍,將津液布散至全身。

肺氣宣發肅降,通調水道。透過肺氣宣發,將津液輸布至體表;透過肺氣肅降,將津液輸布至內臟,經臟腑組織利用後的水液,下輸腎與膀胱。

腎主水,腎對水液的氣化作用,一是主管整個人體的水液代謝,一是腎本身對水液的分清泌濁作用,將水液之清者上升,固攝體內,濁者生成尿液,下輸膀胱。

心主血,推動血液運行,津液是血液的組成成份,所以,津液輸布與心血運行有關。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氣行則水行,肝氣疏泄以促進津液的運行。

三焦為「決瀆之官」,是水液運行的通道,三焦氣化,水液輸布全身。

(三)津液的排泄

津液的排泄,是依賴肺、腎、膀胱、大腸、三焦等臟腑功能的共同作用,透過呼吸道、汗、尿、大便的排出而完成。

肺氣宣發,將津液向上輸布呼吸道,向外輸布體表皮毛,被利用後的代謝廢液,或經呼吸道排出(痰液與呼氣),或經皮膚汗孔,化為汗液排出。

腎主水,水液經腎的氣化作用,代謝後的濁液生成尿液,下輸膀胱。膀胱有貯尿和排尿的作用。在腎和膀胱的共同作用下,尿液排出體外。

大腸傳導糟粕,排泄大便,在排出糞便時,也帶走一些殘餘水份。

三焦運行水液,水液透過三焦氣化,在「下焦如瀆」的作用下,代謝的濁液生成尿液排出體外。

總之,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的生理過程,需要多個臟腑的綜合作用才能完成,其中尤以脾、肺、腎三臟最為重要,故有「其本在腎」、「其標在肺」、「其制在脾」的說法。

津液的功能

(一)滋潤濡養

津液是液態物質,含有大量的水份和營養物質,故有滋潤濡養作用。

分布體表的津液,滋潤皮膚、肌肉,使皮毛光澤,肌肉豐潤;
滲入體內的津液,濡養臟腑,維持臟腑的正常功能;
流入孔竅的津液,使口、鼻、耳、目等官竅濡潤;
注入關節的津液,能滑利關節;
注入骨髓的津液,能充養骨髓、脊髓和腦髓。
相對而言,津的質地較清稀,以滋潤作用為主;
液的質地較濃稠,以濡養作用為主。

(二)化生血液

津液經過孫脈滲入脈中,化生血液,循行全身,發揮滋潤濡養作用。

津液還能調節血液的濃度和血容量,當血液濃度增高或血容量不足時,津液就滲入脈中稀釋血液,並補充血容量。

此外,津液的代謝,對機體內外環境的變化有調節作用。如寒熱的變化,當天氣寒冷或體溫低下時,皮毛汗孔閉合而無汗,則津液不外泄,可維持體溫的相對恆定,多餘的水液則可透過小便排泄。

當天氣炎熱或體內發熱時,津液化為汗液向外排出,以散熱來調節體溫,此時小便減少,防止津液過多喪失。#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