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的李先生是工作忙碌的上班族,平時沒有運動的習慣,出門散步經常走一小段路就覺得累。這幾個星期以來,他發現自己走路約3、5分鐘就會開始感到胸悶、喘不過氣,因此前往醫院求診。
經過詳細檢查發現,李先生的左側冠狀動脈嚴重狹窄,醫生隨即為他進行心導管擴張術,並且放置冠狀動脈支架,解決左側冠狀動脈狹窄的問題。
出院後,李先生立即回到工作崗位,發現自己的體力仍然不佳,在公司裏走一層樓梯就氣喘吁吁。於是李先生前往復健科門診求助,經過3個月的心臟復健之後,就能輕鬆地從公司1樓走到3樓的辦公室。
「健康體能」的四大要素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任楊蕙黛表示,現代人受到生活型態、飲食習慣、身心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發生比例愈來愈高,而且年齡層有逐漸降低的趨勢。
隨著醫療技術高度發展,早期診斷、治療冠狀動脈狹窄已經不是難事,但是在放置冠狀動脈支架後,如果沒有接續適當的心臟復健,許多患者仍然會「力不從心」。
楊蕙黛說明,心肺耐力、肌力和肌耐力、柔軟度、身體組成(身體脂肪百分比)是「健康體能」的4大要素,擁有健康的體能,身體才能勝任日常生活和工作,享受休閒娛樂,或是應付各種突發狀況。
在「健康體能」的4大要素中,心肺耐力是最重要的一項,因為包含了心臟、血管、血液、肺臟等器官組織,在身體運作時,整體系統性的機能,也是評量體能最重要的指標。
有一些心臟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肌病變等,可能會造成心肺耐力下降,導致體能變差,而近代醫學研究已經證實,因為心臟疾病造成心肺耐力不良,是可以藉由適當的心臟復健來改進;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心臟復健目的就是要增進體能,減輕活動引起的症狀,減少殘障,使患者重返社會。
心臟復健的進行和風險
楊蕙黛說,在一般情況下,冠狀動脈心臟疾病患者在經過適當處置後,病況穩定時,就可以及早開始住院期的心臟復健;出院後則繼續由復健團隊依患者個別生理狀況,參考運動心肺功能檢查數據,量身訂做個人化的門診心臟復健運動計劃,主要有暖身運動、有氧運動、肌耐力訓練、緩和運動等,視個別情況每周進行3~5次,為期3~6個月。
然而,由於心臟復健的對象,原本就是心肺耐力不佳的患者,在這樣的復健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一些意外風險,因此在醫療院所進行心臟復健時,必須由復健治療師協助,全程監控心跳、血壓、血氧等狀況,才能及時察覺異狀,盡可能降低無法預期的危害發生。
適當運動改善體能狀況
楊蕙黛提醒民眾,隨著年齡增長,心肺耐力會逐漸下降,醫學研究則顯示,一般人的心肺耐力在25歲之後,每年大約降低1%,到了75歲左右,心肺耐力大約只有年輕時的一半。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通過適當運動,可以有效改善體能狀況。所以除了因病需要心臟復健的患者之外,每個人都應該要培養持續且規律的運動習慣,促進良好的體適能,一方面能減少因為缺乏運動而產生的退化性或慢性疾病,另一方面也能得以提高生活品質,延長壽命。◇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