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示範新技術下的手術程序,當中置換過程約需數十秒。(宋碧龍/大紀元)
團隊示範新技術下的手術程序,當中置換過程約需數十秒。(宋碧龍/大紀元)

新型混合人造血管支架有助完成一站式多部位胸腔主動脈手術,減低患者開刀次數和住院時間。(宋碧龍/大紀元)
新型混合人造血管支架有助完成一站式多部位胸腔主動脈手術,減低患者開刀次數和住院時間。(宋碧龍/大紀元)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動脈血管,高血壓患者容易同時患上胸腔主動脈瘤,這種全球第二常見的主動脈疾病導致本港每年平均有1,400人入院,死亡個案更多達300宗,目前每100個高血壓患者,就有7.5人患有胸腔主動脈瘤,當中以男性和長者為主。

57歲的吳女士20多年前發現左頸腫脹,後獲診斷為主動脈畸形,由於本港當年還未引進最新手術技術,故只可定期接受掃描觀察情況。吳在去年9月聲沙情況惡化,發現多段主動脈出現主動脈瘤,應處於胸腔內的主動脈弓更突出在頸部10厘米,闊度更超過8厘米。

主動脈形狀像一根拐杖,其彎曲部分為主動脈弓。胸腔主動脈瘤是指主動脈出現永久性擴張,其直徑比鄰近正常主動脈的節段大超過五成,或直徑達4.5厘米或以上。目前該病療法之一是透過植入金屬支架支撐血管,以防止血管撕裂或破裂。中大醫學院前年10月引入新型混合人造血管支架,完成一站式多部位胸腔主動脈手術,團隊目前已為25名病人完成手術,包括達到「零死亡率」兼極少出現出血、中風或脊椎損傷等併發症,穩定性較過往高。

中大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藤川拓也指,過往病人的主動脈若出現多段病變位置,需接受不只一次的手術處理,手術需先處理升主動脈和弓主動脈的血管瘤,第二次手術才能利用血管支架或開放式手術,處理降主動脈血管瘤,以防止血管撕裂或破裂。他指新技術可覆蓋整個主動脈範圍,能以一個手術完成上述所有程序,減少患者開刀次數和住院時間。吳女士在今年7月利用新技術完成手術,成功康復,術後約一星期出院。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主任黃鴻亮表示,新技術的獨特設計可防止術後回彈,能減低移位風險。他指,過往礙於科技發展,同類手術約20年前的死亡率可達兩成。相關研究結果已刊登於國際心胸外科網絡The Cardiothoracic Surgery Network及國際期刊《Journal of Cardiac Surgery》。◇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