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你有這樣一種經驗嗎?心情不好的時候想找朋友談一談,結果對方的態度不但讓你心情沒有緩解,反而覺得世界上沒有人懂你!也或許你遇到了一個對的人,他靜靜聽你說了一堆事,最後你不藥而癒了!為甚麼有這樣的反差呢?以下將由南韓著名心理諮商師指出避免8種聆聽習慣,會讓你成為有同理心,朋友眼中溫暖的「療癒大師」。
不摻雜個人解讀地傾聽
協助對方覺察自己的想法,理解自己的情緒感受,發現自己的需要,這就是對話中同理聆聽的目標。
送姐姐去另一個世界的時候,好朋友說:「至少比送別子女或父母還好吧?隨著時間過去就沒事了。」我的悲傷似乎全部化為對他的厭惡,再也不想見到他。早在10年前,膝下無子的我開始養貓時,這個朋友也曾說過:「沒有孩子,可以養貓之類的動物,輕鬆多了。」突然間他說的話全成了我巨大的創傷,連同過去的雞毛蒜皮小事都想起來了,心裏怨憤不已。
原本以為我的同理能力比他好很多,但在進行對話練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其實也跟他差不多。區分何時需要建議、何時需要沉默,真的很難。只是靜靜聽人說話,為甚麼這麼沉悶又困難。總覺得好像該說點甚麼,腦子裏一個接一個的想法浮現,揮之不去,一邊想著這些,一邊還要聽對方說話,這真的很難啊。活到這把年紀,似乎說了很多話。不管對方是否想聽,就逕自判斷對方需要自己說的話。進行聆聽練習時,我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或許……好朋友也可能認為自己得說一些能安慰我、使我安心的話。
所謂聆聽,確實是理解他人的最棒方法之一。在幸福美好的關係中,說話直率的人與善於傾聽的人是同時存在的。用內心傾聽任何人說話時,無形但真實存在的友情和愛意會自然滋長。而要擁有看見這些隱微在內心的能力,只在抱持著好奇心與同理態度時才有可能。
不曾被人完全接受,易言之,就是說的話未能獲得充份傾聽,在我看來,這兩者意思是一樣的。進行創傷諮商或對話練習時,偶爾我也有聽不進對方話語的時候。很神奇的是,這時對方也能感知到我的內心,有時會看我的眼色而中斷,有時會問我是否還好。但是,當我專心傾聽對方的話語,努力理解對方內心時,對方往往會只因為我的努力就深深致謝。我的意思是,其實我也沒有特別幫上甚麼忙。當然,只是靜靜傾聽,一切內心擔憂與現實問題也不會因此而得到解決。
不過,回想一下日常生活的許多事情,儘管最後大部份隨著時間都解決了,但心裏依然留有不愉快的情緒感受,由此可知,問題的解決與內心的平和,並非總是成正比的。
或許,傾聽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更深層。雖然只是片刻,但傾聽時的內心會全然接受對方的存在,努力全神貫注在對方話語中隱藏的個人情緒感受與需要上。傾聽與同意截然不同。光是接受與理解對方的想法、情緒和需要,就是積極參與的表現。把我的意識帶到對方的意識世界佇留,這股聚精會神的努力,就是聆聽的態度與技術。
我單獨一個人的時候,經常會祈禱。但某一瞬間,我突然有個想法,究竟神與我之間是否存在著「聆聽」。我當時想:「祈禱難道只是一味高聲喊著我的想法、我的需要、我的需求嗎?」閉上眼睛,雙手合十,好像就得說些甚麼。為某人祈禱時,也是話一停下來或語塞,就會變得倉皇失措,總覺得不管說點甚麼都好。有一回,在進行「非聆聽式祈禱」的過程中,我停止聒噪說話,閉上眼睛,靜靜待著。其實,祈禱可以用「我願聆聽」的態度,而非「祈求恩賜」的方式。直到這句話沁入心扉,我才明白自己那段時間的祈禱是多麼吵雜煩耳。
人際關係也是一樣。人們不想聆聽彼此,只想跟對方說出自己想說的話。現今人類社會的諸多問題,顯然都是「未能好好聆聽」所致。政治、社會犯罪、組織間的衝突、家庭傷痛,各種情況都皆從輕忽對方所說的話以及不願傾聽的態度開始。
我們先暫停探討口才話術,練習在靜默中理解對方的話語和意圖,正確加以解讀。只要好好聆聽,很多事情都能成為解決的基礎。從現在開始,我們一起來做聆聽練習。
同理聆聽VS慣性聆聽
當你聽到朋友說這樣的話,會如何反應呢?
「他們好像在孤立我,在利用我。」
我們經常會做的慣性聆聽可分為以下8種,這些方式都不是應該完全專注於對方內心的「同理聆聽」。
1 隨聲附和
「那些傢伙真的很壞。以後應該會更囂張吧?」
「是你才忍得下來,如果是我,絕不會放過他們。」
這個方法常常被誤以為是同理聆聽的形態。然而,傾聽時隨聲附和,很容易導致當事人更加厭惡彼此,陷入負面的判斷中。「他們真的很壞」做出如此反應時,聽見這句話的當事人或許會想:「我想的沒錯!他們都是壞人。」因而降低與對方和解或原諒對方的可能性,厭惡的心情反而增強,持續滿腔憤怒,內心備受煎熬。隨聲附和的認同,可能會暫時給予對方力量,但對方最終會困在自己的想法裏,為彼此帶來更多的不愉快,從這個層面來看,它不符合同理聆聽。這並不是同理,而是攜手一起樹敵。
2 同情
「你一定吃了很多苦吧?好可憐!」
「你也太慘了吧!」
這個方法明顯與對方保持距離,同時也情緒性地傳達了自己對於對方的判斷。表達的不是理解對方痛苦的努力,而是從個人立場認為對方悽慘可憐的心態。這種反應會讓對方產生被同情的感覺。有時候聽見此話的人會變得更憔悴、更悲慘。他沒有理解到自己的情緒與需要,而是陷入自認可憐的(所謂)認知扭曲。對他人的惻隱之心和同情心當然是美好的品德,但我認為,這與一邊推測對方的情緒感受與需要,一邊嘗試理解的同理聆聽並不同。 (待續)
本文摘自:《為甚麼愈溝通愈受傷:告別情緒崩壞,擺脫慣性溝通,解開扭曲關係的51個對話練習》,漫遊者文化提供。◇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