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唐山打人事件引發網絡風暴。從曝光的影片看,九男暴打四女,兇徒下手之狠,令人驚悚。妙齡女孩慘遭毒打,發出悽厲的慘叫聲,令很多人聽到後毛骨悚然,脊背陣陣發涼。也由此,再度引發大眾思考,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的古老國度,何以被戾氣充滿?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致力於剿共,對中共有著深刻認知的蔣介石,認為中共教人摒棄中華祖宗,做一個毫無禮義廉恥的獸人,是一切禍亂之源。為抵禦外侮,復興中華,蔣公在多個場合,反覆重申「禮義廉恥」價值觀,竭盡心力倡導推行。我們擷取蔣公講義,重溫他心目中「禮義廉恥」所蘊涵的價值理念。

春秋賢臣管仲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出自《管子‧牧民》,大意是說,禮義廉恥是維繫國家的四種綱紀;這四種綱紀不能得到發揚,國家就會滅亡。

顧炎武《廉恥》一文開篇所引歐陽修《五代史‧馮道傳》的論贊也曾引用此話,並加以評述曰:「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

歐陽修認為春秋名臣管仲的話真是說得太好了。禮義,治民的重要原則;廉恥,人立身處世的重要操守。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那些行為不廉潔的人,甚麼東西都想要得到;那些沒有羞恥之心的人,甚麼不好的事都能幹得出來。要是人們都這樣去做,那麼災禍敗亡也就隨之而來。何況身為大臣的人,要是甚麼東西都想索取,甚麼事情都能做得出來,那麼天下怎會不混亂,國家怎會不滅亡呢?

禦外侮 振四維

蔣介石在演講中多次提到這句話「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他反覆論講「禮義廉恥」,從提振美德做起,以期改善國民的精神風貌。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二月十二日,蔣介石在南昌行營擴大紀念周上發表演講。

此次演講中,蔣介石談到國家衰敗的原因,在於完全喪失了傳統的精神和美德,而不在於武器不精良。所以他特別強調,振興民族一定要從教育著手,以教育代替武力,而教育的基本要義,從推行「禮義廉恥」開始。

「絕不只在講堂裏一點書本子上的知識,使受教的人知道看書、寫字,懂得算學、物理、化學、政治、經濟諸般科學,也不只在操場練一點普通的技術,如瞄準、射擊、騎馬、跳跑等項。

「因為這些東西不過是普通的學術技能,單是教會這些科目,決不足以建設國家復興民族,這種教育,不能算是真正完善的教育,真正完善的教育,一定要除這些科目以外,並且在教授一切科目之先,能將受教者教成一『人』!懂得做人的道理——禮義廉恥!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而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曉得『禮義廉恥』!」(出自《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十二《禮義廉恥的精義》)

如果光讓人學習技藝,卻不教做人的道理,那和動物幾無區別。因為有時候某些技能,動物會比人還要強悍。一個人不曉得禮義廉恥,即使很聰明,但有時也會誤用,反而增加他作惡的能力,起不到復興民族的作用。

蔣介石引用「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告誡各階層要切實推行禮義廉恥,「無論是在學校裏、黨部裏、軍隊裏,或政府機構裏辦事的人,統統要注重這一點,尤其是警察要做民眾的模範,社會的教師,格外要能隨時隨地拿禮義廉恥來教導一般國民。」(出自《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十二《禮義廉恥的精義》)

蔣公說:「『禮義廉恥』,古今立國之常經,然依時間與空間之不同,自各成其新義;吾人應用於今日待人、處事、接物、持躬之間,得為簡要之解釋如下:
『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
『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
『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
『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

他說:「禮者,理也:理之在自然界者,謂之定律;理之在社會中者,謂之規律;理之在國家者,謂之紀律;人之行為,能以此三律為準繩,謂之守規矩,凡守規矩之行為的表現,謂之規規矩矩的態度。

「義者,宜也:宜即人之正當行為,依乎禮──即合於自然定律,社會規律,與國家紀律者,謂之正當行為;行而不正當,或知其正當而不行,皆不得謂之義。

「廉者,明也:能辨別是非之謂也,合乎禮義為是,反乎禮義為非;知其是而取之,知其非而捨之,此之謂清清白白的辨別。

「恥者,知也:即知有羞惡之心也,己之行為,若不合禮義與廉,而覺其可恥者,謂之羞;人之行為,若不合禮義與廉,而覺其可恥者,謂之惡;唯羞惡之念,恆有過與不及之弊,故覺悟要在切實,有切實之羞,必力圖上進;有切實之惡,必力行湔雪;此之謂切切實實的覺悟。」(出自《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三十《新生活運動綱要》)

禮通於信

「所謂『禮』其實就是『信』,『信』包含『誠實』『準確』『信義』諸義。先講『誠』字,古人真心誠意,首先要做檢察身心的工夫,所謂居敬存誠,實際只是一件事。而居敬的工夫,始於個人生活以及動止儀容,不論群居獨處,必使一切皆合於禮,禮主於敬,由敬而至於誠,然後方見得金石為開的至誠。守禮的人,必定是俯仰無愧,誠篤不欺。」(出自《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十二《禮義廉恥的精義》)

義通於仁

「『禮義廉恥』的『義』,就是『智仁勇』的『仁』。『仁』字的含義本來很廣,但是最簡切的解釋,就是『博愛』,就是『為人』。從字義上講:『仁者人也』,可見得『仁』就是合乎人道的意思,凡是自私自利違反人道的,我們就稱之為麻木不仁。如果抱著『博愛』的主義,存著為人的心思,再表現於我們一切行為,施之於諸般事物,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造福,這就是所謂『救人之仁』,『救國之仁』和『救世之仁』,亦即『禮義廉恥』的『義』。古人說:『義者,宜也,行而宜之謂義』。試想我們生於一個社會而為社會的成員,生於一個國家而為國民,還有比『捨己利他』『獻身奉公』更合理更適宜的行為嗎?群體是靠互助來維繫的。互助的行為就是『義』,而互助的動機則是發乎『仁』。世上通行的名詞所謂「義勇』『義俠』和『義務』,無不是指犧牲自己以利他,而利他之心是由『仁』發生的。所以『仁』與『義』實在是一個東西,就其存之於心而言謂之『仁』,就其施之於事而言謂之『義』。」(出自《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十二《禮義廉恥的精義》)

廉通於智

「再講『禮義廉恥』的『廉』,這個字現在許多人覺得最不容易解釋明白,其實『禮義廉恥』的『廉』,就是『智仁勇』的『智』。『廉』字在我國文字上,最初的用法是『堂廉』的廉字,其意義為『側隅』,我們更常常看到有『砥礪廉隅』的一句話,這裏所說的『廉』,最初是指堂之側邊,引伸起來便是『稜角』作動詞用便是『明察』,後來的用法,則包括稜角分明,界限清晰,公私釐然,邪正有別諸種意思。我們知道面積體積的觀念,和公私是非的界限,在知識未進步的人類是不會認識得明確的。唯有見理透徹,知識豐富的人,纔會明瞭公私是非而慎於取捨。所以『廉』之意義,實在通於『智』,不智的人不能廉,不廉的人其實就是不智。因為凡是真正聰明具有大智大慧的人,一定能夠將是非善惡、公私義利界限分得清,將最後的榮辱得失看得明,因此能做到『公正廉明』,『臨財不苟』,得失取予,一切都合乎禮,就是能夠『廉』」。(出自《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十二《禮義廉恥的精義》)

恥通於勇

「『恥』就是『勇』,古人說:『知恥近乎勇』,因為有恥的人,一定有『恥不若人』的覺悟,一定有刻苦奮鬥的勇氣,一定有犧牲敢死的決心!一定能有所不為,也一定能激發天良,循其純善之『良知良能』,奮鬥不已,勇敢邁進!再淺顯一些說:『勇』就是『不怕死』,知恥的人一定不怕死,怕死的人都是因為不知恥!你看現在一般怕死的人,屈身降敵的人,和做種種賣國勾當的人,唯其所以苟且偷活,天良喪盡的原因,還不是由於不知恥!反之只要稍有羞恥之心,那便是懦夫也有立志,弱女也能抗暴,無形中的勇氣就平白地生出來,這種由恥生勇的力量,往往可以勝過任何頑強的敵人,成就非常偉大的事業!因為人類若能覺悟到恥辱不能再忍時,自然覺得死生都不足計較,而勇氣自然百倍了。所以我說『恥』就是切切實實的覺悟。」(出自《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十二《禮義廉恥的精義》)

在蔣公的心目中,禮義廉恥與信仁智勇四德完全是相通的。一個人若能能真正地做到「禮義廉恥」,那就不難做到「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倘若中華一直能如蔣公所言,暢行禮義廉恥,人人心存仁義善良,或許暴惡戾氣會失去生存之根,錯亂卑陋之行為也會銷聲匿跡。人人能盡互助之天職,將中華民族固有的持躬待人,修齊治平最美的修心藝術發揚光大,那些狂野悖亂,凶暴卑劣之惡跡也會自行消除。#

(點閱【蔣公講義】系列文章。)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