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說:「敵軍抗日勢力之中樞,在於以黃埔軍校中,青年軍官階層為主體的戰鬥意志,歷次會戰中,他們是主要戰鬥原動力。」

這是一份珍貴的歷史檔案,1910年11月,日本陸軍大臣寺內正毅,同意了清國留學生的實習請求。這份長長的名單上的學生,將前往日軍第13師團參軍,名單末尾,有一不為人注意的名字——來自浙江的蔣志清。

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多年以後,他將成為中國政府的最高領導人,他為人熟知的另一個名字是——蔣介石。

蔣介石來到日本,是為了學習日本,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日本原來是很小很窮的國家,人口不及我們,力量不及我們,但是何以在很短時間,就能有今日之富強呢?

為了解開這個疑問,蔣介石選擇到日本的軍隊去。他相信,一個國家的軍隊,最能反映一個國家的風貌,日本強大的祕密,就在日軍當中。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陸軍效仿法國,後來又效仿德國。蔣介石發現,比起戰略戰術來,日軍更強調精神的重要性。但讓他感到意外的是,崇尚西洋訓練方法的日軍,精神教育的核心,卻來自中國傳統文化

軍人敕諭》是日軍精神的核心。這道以明治天皇名義發布的文件,被日軍視為生命,不僅每人都要熟練背誦,每天早上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大聲喊出《軍人敕諭》的信條。

軍人敕諭》的主要信條包括五點,分別是「忠節、禮儀、武勇、信義、質樸」,這幾點正是脫胎於中國的「禮義廉恥」

蔣介石不禁感慨說,日本人雖然口裡沒有提出「禮義廉恥」,但是在衣食住行、有形無形之中,都合乎禮義廉恥。他們以這樣的教育方式,才造成今日這樣富強的國家。

1911年,蔣介石回國。此時,日本對中華民族的侵略,也越來越緊急。

找回傳統 推崇「修身治國平天下」

痛心疾首的蔣介石曾感嘆:「本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精神和哲學,中國人自己不能保存、應用,而被他人(日本)竊取了一部分,就要用它來滅亡中國,這是我們民族最大的恥辱。」

他開始在中華傳統的道路中尋找救國救民的辦法。1924年,蔣介石奉孫中山之命,開始籌建黃埔軍校(即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他向中國傳統要答案,不僅利用了傳統治軍方法,還極力推崇曾國藩等人「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情懷和思想。

黃埔軍校的「親愛精誠」與「博愛」

然而,讓蔣介石頭疼的是,要制敵,就要找到日軍沒有學到的東西,怎麼才能超越日軍呢?正在他苦苦思考之際,一副孫中山的字映入他的眼簾:「博愛」

1961年12月,最高統帥蔣介石(中)也是國民黨的總裁,由蔣夫人與次子蔣緯國將軍(右)陪同,參觀一場在台北舉行的空軍展覽。(AFP/Getty Images)
1961年12月,最高統帥蔣介石(中)也是國民黨的總裁,由蔣夫人與次子蔣緯國將軍(右)陪同,參觀一場在台北舉行的空軍展覽。(AFP/Getty Images)


1925年元旦,蔣介石對黃埔軍校學生訓話時表示:黃埔軍校的校訓是「親愛精誠」四字,「親愛」是要所有的同仁都能「相親相愛」,「精」是「精益求精」,「誠」是

「誠心誠意」。「中國以血灑花,以校作家,臥薪嚐膽,努力建設中華。」

為什麼蔣介石選了「愛」,作為黃埔軍校的校訓呢?因為他發現了日本軍隊的最大弱點。

據蔣介石回憶:「我看到日本軍隊的下級幹部,用對奴隸牛馬的方法來打罵士兵,當時就覺得,這種軍隊能夠打仗嗎?」

蔣介石認識到,日軍部隊表面上講究禮儀,講忠君,講紀律,但唯獨不講人性、不講愛,那所謂禮儀就是一個空架子,一旦失去約束,日軍會比誰都野蠻。

所謂「愛」,是和平共處,是「博愛」、「平和」,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徵。愛戰友、愛民族、愛國家,這就是黃埔精神,這就是中華民族抗戰的脊樑。

黃埔將士的抗日精神與功勳

抗戰爆發後,正如蔣介石所料,日軍撕下了道德禮儀的面具,在中國的南京等地,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而以「愛」為支撐的黃埔將士,在各場會戰中熱情高漲、軍紀嚴明。

淞滬會戰中,上海居民夾道鼓掌,歡迎黃埔將士;而黃埔將士拒絕休息,要求直接到第一線,投入抗敵戰線,這感動了無數中國人。堅韌的黃埔將士,成了日軍最大的敵人。

日軍文件中寫到:「中國軍隊勞累困窘已到極點,全軍瀰漫厭戰氣息,產生重大動搖,然而,其上級幹部,特別是中央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出身者,頑固堅持抗日思想,有著不可小視的戰鬥意識,營長以上的幹部對士兵這麼說:『寧可餓死,決不投降!』」

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說:「敵軍抗日勢力之中樞,在於以黃埔軍校中,青年軍官階層為主體的戰鬥意志,歷次會戰中,他們是主要戰鬥原動力。」他承認日本戰前,低估了以蔣介石為首的黃埔抗戰精神。

1930年代的蔣介石。(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30年代的蔣介石。(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黃埔將士95%陣亡 40名將軍殉國

在中日正面戰場上,22次慘烈大會戰,都有黃埔將士前仆後繼地為國捐軀。各期黃埔軍校生一畢業,都直接開赴抗日前線參戰。抗戰八年間,200多名黃埔教官和學生擔任師長以上職務,指揮全國2/3的抗日之師。

抗戰勝利後,黃埔軍校畢業生倖存者僅1萬1千多人,相比抗戰期間入校受訓的20萬學生,在抗戰中的犧牲率高達95%。其中有40名黃埔將軍壯烈殉國。

以致後人賦詩紀念說:「故土新墳抗日塚,何處白骨無黃埔?」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