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學》

蔣中正認為這八節,「就是從修己以至於治人所應有的先後程序。」

在講解「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的意義之前,蔣公介紹了孔子所處的歷史環境,「正是春秋夷夏紛紜的時代」。所以孔子所說的「天下者」,蔣公說:「並不是指今日世界,而實際就是對現在整個的中國而言,當時所謂國者,最大的不過是今日的一省,而其小國,則甚至有小到今日一縣範圍的(但是後來到了戰國末期,諸侯互相征戰,其大國的國境,始有兼及今日幾省之大者)。」

「故當時所謂平天下,實在就是統一中國之意,如要求其天下平定,便要使天下(全國)的人民都能明明德,都能實踐禮義廉恥。」

蔣公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但是天下之大,人口眾多,如何能在一時之間,使人人都能明曉道德,都能做個好人呢?」

蔣公認為解決的辦法,即「由小而大、由近及遠」,「那就是要先從一國(一省或一縣)起,先使一國治理得很好,一國的人大都皆能了解四維八德[註],實踐禮義廉恥,再推而至於天下,這就是『平天下在治其國者』的意思,亦就是國治而後天下平的道理。」因此在明明德,第一個「明」字,蔣公認為「就是實現」,遵循真理而行,在日常中修身養德,是治國平天下的基本法則。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要想治理好一國(或一個省,或一個縣),就要先從家庭做起,「先使一家的人,能夠明明德,再推而廣之,才可使社會上家家戶戶都能齊一平均,則社會進步,國家亦未有不達於治理的。」

「『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這是對於男子在家庭的本分而言」;對於女子在家庭中的本分,則是「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根據朱熹的註解,「之子」就是「是子」。婦人嫁人,稱為歸。

對於「齊家」的道理,「乃是先要使家庭中男女長幼,齊正和睦,而不犯分越禮,然後使國人皆能傚法的意思。這就是『治國必先齊其家者』,亦就是『齊家而後國治』的道理。」

蔣公認為「齊家」的「家」字,可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指狹義的家庭之家,另一種解釋是指『家家戶戶』之家,就是『社會』的意義。」

對於狹義的家庭個體而言,「那麼所謂齊家的『齊』字,應當作為『導之以德,齊之以禮』的『齊』字來解說,這『齊之以禮』的『禮』字,當然是四維中禮義廉恥之禮,就是要在家中人人能明禮重紀,各安其分,各守其序,而並無違忤越犯、顛倒紛亂或參差不齊的現象,這樣就是在倫常要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在事物要有條理,有秩序,方可謂之誠正修齊、親親和愛的家庭,我以為這就是齊家的意義,因為只要其家庭能親親敦睦,明禮安分,有綱有紀,有條不紊,那麼這個家庭,就可為社會的模範。」

在一個家庭中,有的賢德,有的不肖,品行資質不一。要使一家人都能明曉道德,彼此謙善禮讓,「那就必要你本人先修其身」,無論管理社會,還是齊正家庭,「都要從修養自己的品德行為與生活做起,必須成德立業,以身作則,拿自己的品德來感化全家之人,都能發揮天性,止於至善,這就是『身修而後家齊』的原意,亦就是『治國必先齊其家者』的道理所在。」

註釋:
四維八德:齊國管仲所作《管子》,將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孫中山在民族主義第六講中特別倡導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八德」,兩者合稱「四維八德」。

參閱資料:《 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六《科學的學庸》

#

(點閱【蔣公講義】系列文章。)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