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刺針》(The Lancet)雜誌的文章表示,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評估研究所(IHME)的報告,截至今年5月底,全球新冠疫情的死亡人數超過690萬;由於大量死亡病例沒有得到正式統計,該機構估計實際的死亡人數可能達到1.7億以上。委員會談到,「這一驚人的數字是一場深刻的悲劇,也是一場多層次的全球性失敗。」[1]
文章指出,對於這場新冠疫情,我們的應對方式有6大失敗之處,分別是:1. 預防失敗;2. 理性不足;3. 資訊不透明;4. 沒有遵循通常的公共衛生指南;5. 缺乏具體合作和國際團結——這最終導致了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倒退幾年,以及超過1.7億人失去生命。
《刺針》雜誌的這篇評論為我們帶來了哪些啓示?我將結合這篇評論談談自己的看法。
全球防疫失敗?預防病毒的正確方法是它
第一個教訓——預防失敗。
疫情開始時,全世界大部份地區都採取了很積極的防疫措施,例如:封鎖、禁足、開發疫苗,可是這些舉措都沒有抓到「防止染疫」的重點。
英國曾做過一個新冠病毒的挑戰實驗:向36名沒有注射過疫苗的年輕人鼻子裏注入新冠病毒,其中有一半的人並沒有感染新冠——這些人不被感染的原因,才是防疫的重點[2]。
其實,預防染病的重點是提升每個人自身的免疫能力。
人體的免疫力非常精妙,像海陸空三軍構成的防禦網,可以通過多層次的防禦將病毒有效清除。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衛機制是皮膚、鼻毛、眼淚等物理屏障,能將大部份病原體阻絕於身體之外。
免疫系統的第二道防線是上皮細胞干擾素屏障。當病毒進入上皮細胞,細胞就會自動啓動防病毒機制,產生干擾素。干擾素是病毒的天敵,會發出指令協調細胞共同抗擊病毒,阻止病毒複製。
即使病毒進入血液,我們還有先天和後天免疫細胞屏障來保護自己,包括血液中的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等,它們都在抗病毒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
不管面對什麼疾病,首先要清楚病毒是只是外部因素;人自身的身體條件才是決定人患病與否的根本。如果可以找到免疫力本身存在的問題,儘快糾正過來,外部因素也就不起作用了。
全面提升人們天然抗病毒免疫力,才是解決疫情關鍵所在。
防疫需要理性,認清客觀事實
第二個教訓——理性不足。
理性指的是人根據客觀事實,做正確判斷和決策的能力。
在疫苗研究開發方面,不理性的行為包括:盲目推進,沒有全面論證療效和安全性就大力在人群中推廣。疫苗目前尚且存在以下侷限性:
1. 不能預防感染:中和抗體主要在人的血液之中產生,而不在人體抵抗病毒的前綫——粘膜上皮細胞。所以,如果前面兩道屏障薄弱、存在漏洞,病毒也照樣會進入血液,造成感染。
2. 需要更新換代:疫苗需要不停研發。比如現在的疫苗還是基於2020年舊病毒的基因序列設計的。
3. 研發需要時間:開發一款疫苗平均要5~10年的時間,需要大量動物實驗、人體研究來評估療效和安全性才能上市。可是,病毒變化的速度很快,疫苗的研發速度永遠比不上病毒變異的速度。如果為了針對病毒的不同變種頻繁地注射疫苗,還會造成抗體依賴增強作用(ADE效應),反而使疫苗失效[3]。
4. 不如人體自然免疫力:眾多研究表明,人體自然感染後抵抗病毒產生的免疫力,遠比打疫苗單純刺激T細胞產生的抗體更加持久、強大[4]。
另外,還有越來越多的基礎研究發現,疫苗中的成份——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不光有結合細胞表面受體的作用,它本身也可導致心臟細胞損傷、血管損傷、線粒體損傷、誘導慢性炎症狀態,是一種有毒性的蛋白質[5][6]。
在這種情況下,依然選擇用刺突蛋白作為模板刺激人體,是一種不理性的行為,還可能帶來更多的傷害。
疫苗安全性的問題給人們帶來壓力,全社會的緊張氣氛會導致心理壓力過大,從而造成人體壓力激素過份釋放,甚至導致抗病毒能力下降。
我們並不是不採取積極方法,而是需要順應疫情的規律、把人當成「生命」而非「數字」,保證人們飲食、營養、休息、情緒安定的狀態下應對疫情,不過度醫療、過度防疫。
疫情中疫苗資訊不透明危害大
第三個教訓——資訊不透明。
2021 年9月《紐英倫醫學雜誌》(NEJM)發布的6個月輝瑞疫苗數據的報告提到,輝瑞疫苗接種者有 4 例心臟驟停,而安慰劑組只有1例。 可是,報告的正文中沒有這組數據,只在補充附錄中才能看到[7][8]。
儘管數字很小並且沒有達到統計學差異,但從藥物警戒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非常不尋常的潛在安全警訊,應該對這些病例的因果關係進行詳細的調查。
截至2022年9月23日,VAERS數據庫的新冠疫苗不良事件報告中,共記錄了有1,424,789份報告,其中死亡人數多達31,214,絕大多數在打疫苗之後1~7天之內死亡[9]。
然而,根據哈佛大學研究,VAERS報告率和實際情況相比只有1%。
不幸的是,這個信號被忽略了。疫苗計劃繼續進行,更多的警報繼續響起。
《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於2021年8月發表的一項針對 40 家美國醫院的數據的研究顯示,2019年~2020年,心肌炎的總體發病率一直保持在基線水平,但在2021年春季猛增[10]。
發表於2022年4月的一項北歐研究表明,mRNA疫苗與心肌炎風險增加有關,其中風險最高的是16~24 歲的年輕男性。在第二次輝瑞疫苗接種後28天內,每100,000名年輕男性中,發生心肌炎的次數增加了4~7次;在第二次接種莫德納疫苗後28天內,每100,000名年輕男性中發生心肌炎的次數增加了9~28次[11]。
2022 年 7 月,《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報道,在2020 年 3 月至 2021 年 10 月的大流行期間,美國的主要死因是心臟病[12]。
另外,最近在《自然》(Nature)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在16~39 歲的年齡組中,患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和心臟驟停呼叫增加了25%,這一現象與mRNA疫苗的施用顯著相關,與新冠感染卻無關[13]。
值得注意的是,曾經支持疫苗接種的英國著名心臟科醫生阿西姆·馬爾霍特拉(Aseem Malhotra),最近公開在《胰島素抵抗雜誌》(Journal of Insulin Resistance)上,發表兩篇文章,呼籲馬上停止疫苗接種。他為甚麼改變了他的觀點呢?[14]
他曾經作為疫苗的支持者,在疫苗中心做志願者,並且是第一批接受兩劑輝瑞mRNA疫苗的人之一。他還建議他的病人和他周圍的人施打。
他的父親,英國醫學協會(BMA)前副主席開蘭‧昌德(Kailand Chand)博士,也是一名全科醫生,在接受兩劑輝瑞mRNA六個月後,於2021年7月26日在家中胸痛後心臟驟停。
驗屍發現,他父親的三個主要冠狀動脈中兩條嚴重阻塞,左前降支90%阻塞,右冠狀動脈75%阻塞。
他父親一生都熱衷於運動,非常健康、活躍,比同年齡的絕大多數男性更健康。即使在封鎖期間,他也會定期冥想,並且平均每天步行10,000到15,000 步。
霍特拉質疑他父親的死與他接種疫苗有關,他逐發現疫苗的問題所在,所以呼籲馬上停止疫苗接種,儘管這個決定已經為時太晚。
就疫苗的效果而言,世界各地的新聞都報道稱疫苗有「95%的有效性」,大多數醫生向公眾解釋道「如果 100 人接種了疫苗,那麼 95個人將被保護免受感染。」
但是其實並非如此。
在沒有注射疫苗的18,325人中,有162例有症狀的新冠感染,感染率為 0.88%;注射疫苗的18,198人中則有8人感染,感染率為 0.04%,媒體便由此稱「疫苗的保護率有95%」。然而事實上,大部份人都忽視了一個事實:99.12%人即使沒有注射疫苗也不會感染。對於總體人群而言,疫苗其實只保護到了0.84%的人[15]。
世界衛生組織於9月15日回應稱,他們贊同《刺針》雜誌在報告中列舉的總體建議,這與世衛組織對「加強疫情準備、預防和應對能力」的承諾相一致。但是,對廣大的民眾來說,比起官方的口頭承諾,更需要的是未來真正能落實的防疫方法,比如說:建議民眾提高免疫力,例如打坐、運動、吃天然食物、補充維他命D等必要的營養素,不要強制打疫苗等。如果萬一疫情再來,希望我們都能夠有足夠的智慧來保護健康。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