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研究表明,在大流行期間,有兩個頭號死亡原因[1]——但不是新冠感染。這兩個頭號死亡原因分別是心臟病和癌症。
疫情期間的2大頭號殺手
最近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的文章統計了2020年3月至 2021年10月期間美國總體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發現頭號的死亡原因心臟病,佔總死亡人數的20.1%;其次是癌症,佔比17.5%;第三是新冠病毒,佔12.2%。
心血管疾病一直是一個危險的頭號殺手。不過,疫情期間心臟病相關死亡情況,出現了異常的變化。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NCHS)的數據,在2020年之前,美國死於心臟病人數呈逐年下降的趨勢[2]。這可能是因為人們的保健意識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們對心臟病的防治和對於突發性心臟病的應對得到了提升。
但在2020年,死於心臟病的人數轉降為升,從2019年的每10萬人中161.5人死亡,上升到每10萬人中168.2人死亡[3]。
新冠感染和心臟病死亡率上升有關
新冠重症病人的心臟病併發症數量明顯增高。
2020年,來自《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分析了美國68家醫院重症監護的5,019例新冠危重病患者,發現有14%的患者出現了院內心臟驟停,其中存活的患者只有12%[7]。
院外心臟驟停的人數,更大幅增加。很多新冠患者在家中出現心臟驟停後,來不及等到急救就猝逝。美國侯斯頓消防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在新冠大流行爆發期間,有大量患者因心臟驟停呼叫急救,卻在急救人員趕到之前死亡。法醫的數據顯示,這類死亡案例的增加已被證實是新冠疫情造成的。[4]
在其它地區和國家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意大利研究發現,2020年疫情爆發之後,院外心臟驟停的人數大增。而且,新冠疫情的感染和院外心臟驟停的人數呈正相關[5]。在所有死於院外心臟驟停的患者中,有77%被懷疑或確診為新冠病毒感染。
2020年發表在《柳葉刀-公共衛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雜誌的一份來自巴黎的大型群體研究顯示,從2020年3月初,歐洲疫情開始大面積快速傳播開始,死於院外心臟驟停人數驟然上升,對比疫情之前增加了大約2倍[6]。我們本認為新冠病毒是肺炎,為什麼有大量病人死於心臟病呢?有如下原因:
1. 新冠病毒會直接損傷心臟細胞,導致心臟發炎;
2. 肺部的感染對血流造成的影響,會給心臟帶來壓力;
3. 病毒會引起全身的細胞因子風暴,炎症因子會影響包括心血管在內的重要器官;
4.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缺乏運動和禁足在家都會使人的健康狀況變差,更容易誘發心臟病。
發表於《印度心臟雜誌》(Indian Heart Journal)的研究總結了在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心源性猝死的幾大原因。其中佔比最高的原因是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其次是冠狀動脈綜合症和缺氧,此外還有凝血障礙、全身炎症反應、心律失常等[8]。
新冠疫苗開始接種後,心肌炎、心包炎病例明顯增加
除了新冠感染外,新冠疫苗的接種,也增加了心臟疾病風險。2021年8月《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的來自美國40多所醫療機構的研究發現,在2021年200萬人接種了疫苗之後,心肌炎、心包炎的急症病例數顯著升高[9]。
心肌炎患者的發病時間是注射疫苗平均3.5天之後,時間關聯性很強;其中80%的人是在接種第二針疫苗之後發病,男性佔75%,中位數的年齡是36歲。
疫苗後心包炎的發病時間是注射疫苗平均20天之後;其中60%的人是在接種第二針疫苗之後發病,男性佔73%,中位數的年齡是59歲。
因此,當時歐洲有3個國家暫停為年輕男性施打莫德納疫苗。
第二頭號死亡原因癌症 可能與疫情有關嗎?
除了心臟病外,疫情第一年另一個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癌症。事實上,和心臟病不同,在疫情之後,癌症的死亡情況從數據趨勢上看和疫情前沒有明顯變化。
不過,疫情期間,新冠感染確實對癌症病人造成了一定影響。
這是因為,新冠病毒感染會導致人體處於慢性炎症狀態,炎症因子會直接或者間接地抑制免疫細胞的功能。病毒的刺突蛋白會抑制線粒體功能、抑制DNA的自我修復的機制等。這些都可能導致人體的免疫細胞功能進一步惡化。進一步加重癌症病人的病情,導致癌症惡化、擴散。
而且,疫情期間的長期封鎖會加重焦慮、抑鬱,這也會抑制人體免疫細胞對腫瘤的監視功能,抑制免疫力。
另外,由於新冠住院率飆升,許多國家癌症的篩查、手術和化療也被推遲了。《柳葉刀 – 公共衛生》雜誌的一篇評論,綜合討論了這些影響。早期篩查、診斷癌症(如結直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宮頸癌和黑色素瘤)對存活率有很大影響。大腸癌每延遲治療4周,死亡風險就會增加 6%;而大腸癌輔助化療的延遲會使死亡風險增加13%[10]。
截至 2021年5月9日,澳洲將7,509例癌症患者的死亡報告直接歸因於新冠疫情[11]。
1招降低心臟病、癌症死亡風險
有沒有甚麼方法可以降低心臟病、癌症帶來的的風險?
從疫情開始以來,人們一直處於精神緊繃、容易焦慮、壓力大的狀態。其實,這種狀態本身就會影響人的免疫力。而容易焦慮的人,也容易出現心臟病。(推薦閱讀:80%疾病和它有關?2類人易患癌症、心臟病)
在電影《功夫熊貓》中不斷提到Inner peace(內心的平和)這個詞。最近,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內心的平和狀態與健康的關係十分密切。
2016年,美國康州大學俄勒岡大學的學者在《健康心理學》(Health Psychology)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探討內心的平和狀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患者存活率之間的關聯[12]。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美國最普遍的慢性疾病之一,在美國有超過500萬人患有這種疾病,而吸煙、不良飲食、飲酒、抑鬱和低社會支持都與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風險增加有關。
研究隨訪了191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的時間。其中一個項目評估隨訪者內心平靜與和諧的狀態,讓受訪者根據內心平和的狀態頻率,從「從未內心平和」到「每天多次感到內心平和」進行評分。
結果顯示,內心的寧靜狀態這可以成為一個重要的預測死亡率因子。經常感到內心平靜的人,死亡風險很低;而很少或幾乎沒有感到內心平靜的人中,則約有25%死亡。
即使考慮了許多其它變量,內心的平靜也依然與降低死亡風險有關。
內心平和狀態,對於癌症患者的身體狀況也有益處。另一項研究發現,對於具有高度焦慮狀態的癌症倖存者而言,隨著焦慮程度越改善,他們的身體健康程度也會得到更為明顯的改善[13]。
但內心沒有焦慮的人,他的整體身體健康狀態本身就比較好,高出內心焦慮的人一大截。所以,提升內心平和狀態後,身體狀況區別不大。
很多人會問,怎麼樣才能有「內心的平和」?
如果我們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追求,把物質利益看得淡,在矛盾衝突面前放下自己的情緒,就更容易得到內心平和狀態。
把物質的東西看得重、放不下自己的情緒,容易跟人去爭去鬥,這樣的人,內心就很難平和下來。
內心的這種平和狀態,有另外一個說法,叫做靈性(Sprituality),用來指代神聖的表現或充滿神聖感受的體驗,在醫學研究中,靈性通常更普遍地指的是內在的和平、有意義的感覺。
這是一種修行的功夫,需要持續對自己的心進行約束才能達到。#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