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乳頭瘤病毒(HPV)疫苗能有效預防HPV感染及子宮頸癌,但本港接種率仍很低,尤其是居於香港的南亞少數族裔。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今日(26日)發布調查研究結果指,香港不少南亞裔母親在決定是否讓未成年女兒接種HPV疫苗時,面對價格高、缺乏認知及語言障礙等挑戰。研究團隊表示,政府應加強宣傳子宮頸健康與HPV疫苗接種,建議醫護人員提供HPV疫苗接種建議,以及提供疫苗資助及增加傳譯服務,以提高疫苗接種率。
中大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於2021年5月至9月期間,由平等機會委員會資助,進行了一項「探索性研究:香港南亞少數族裔中影響父母對女兒接種子宮頸癌疫苗決定的挑戰和促成因素」的研究。研究訪問了73名南亞裔母親,她們原籍為印度、巴基斯坦或尼泊爾,最少有1名9歲至17歲的未成年女兒。
研究團隊發現,南亞裔母親一般對子宮頸癌、HPV病毒或HPV疫苗缺乏認知和知識。疫苗價錢昂貴和缺乏財務資助,亦是南亞裔母親未有讓女兒接種疫苗的主要原因之一。家人的支持對於南亞裔母親決定是否讓女兒接種HPV疫苗亦十分重要。
另外,所有受訪的南亞裔母親均認為,醫護專業人員提供的資訊和建議可信,但她們過往從未就女兒接種HPV疫苗獲得相關建議。大部份南亞裔母親表示,她們在使用醫療服務時面對語言障礙。其中一名印度裔母親指,她為女兒安排接種時,難以與說中文的醫護人員溝通。
中大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助理教授陳傲霜表示,本港少數族裔人口正日益增加,為確保少數族裔女性獲得有效的保護措施,預防感染HPV和患上子宮頸癌,必須深入了解她們面對的挑戰,讓當局制定與其文化共融的策略,增加她們接觸和使用HPV疫苗接種等公共醫療服務的機會。
根據是次調查結果,研究團隊建議:加強宣傳子宮頸健康與HPV疫苗接種。衞生署學童免疫注射小組可在符合條件的適齡學生接種前半年,率先為學童母親舉辦校本健康講座,講解子宮頸健康和HPV疫苗接種的重要性;
增加健康資訊發布和接收渠道。健康宣傳資訊,包括短片、海報和單張,應設有南亞語言版本(例如印度語、烏爾都語及尼泊爾語等),並於南亞裔母親常用的社交平台發布(例如YouTube、Facebook及WhatsApp等);
提供HPV疫苗接種建議。鼓勵醫護專業人員善用健康諮詢或問診時間,向家中有9歲至17歲女兒的南亞裔母親提供HPV疫苗接種的建議;
打破語言障礙。政府應撥出更多資源增加傳譯服務,例如培訓額外的醫療傳譯員,助南亞裔人士與醫護專業人員有效溝通;
提供疫苗資助。為鼓勵未合資格透過衞生署「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獲得HPV疫苗的少女進行接種,政府應為所有18歲以下青少年提供補打HPV疫苗接種服務,重設關愛基金,為低收入家庭,提供HPV疫苗接種資助。@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