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雖然攻城拔寨,但是,每個地方他佔領的時間都不長,因為他的兵力不適合於佔據廣大的土地,因為佔的地方多了就要分兵。而中央政府可以派兵從真定去進攻北京、從紫荊關去進攻保定、從遼東去進攻秦皇島。每次進攻,燕王都不得不帶兵回救,所以打了兩年,燕王仍然只能夠佔據北京和周邊地區,沒有辦法再往外擴張。

◎燕王直搗南京皇帝下落不明

這時發生了一件事情,《明史》中語焉不詳,大意是說,當年太祖在位時,下令宦官不能干政,並將這個命令寫在了一個鐵牌上。建文帝對宦官都不太好,非常嚴厲,所以宦官們就想去幫助燕王。不知道是哪個宦官,也不知道具體發生了甚麼事情,反正燕王得到一個消息,說南京非常空虛,可以直搗南京。燕王接到消息後,帶著兵直奔南京而去。從北京往下走,先到德州,過濟南,那都是重兵把守之地,所以他不敢走這一線,他從館陶渡過黃河,走徐州、沛縣、宿州、鎮江,然後往南京走。這種軍事行動非常冒險,因為他必須過長江,如果大明中央政府在長江邊上嚴密防守,後面來自於真定和濟南的重兵再尾隨他,他就會腹背受敵。但是當時燕王已經管不了那麼多了。

平安、盛庸他們聽說燕王已經從他們城市旁邊繞了過去,嚇壞了,於是在後邊尾隨。到宿州的時候,燕王已經料定他們會追過來,於是在宿州設了一個埋伏,將平安打敗,最後在靈璧將平安徹底擊潰。這場戰役打得也很神奇,燕王為了阻止平安的追擊,派人繞到平安軍隊的後方,切斷他的糧道。所以平安追了一段後,糧食漸漸就不夠了,最後追到靈璧時,平安準備偷偷撤走。他跟底下的士兵說,明天你們要是聽到三聲炮響,這不是進攻的信號,我們全軍撤退。結果燕王那邊也跟他的軍隊下令說,明天早上我們去打平安,信號是三聲炮響。結果,燕王這邊三聲炮響之後,軍隊衝了出來,平安手下的兵士以為是讓他們撤退,一下自己就潰退了。平安因此被徹底擊潰。

燕王下一步就是要過長江。當時建文帝派都督僉事陳瑄帶一支水軍狙擊燕王,盛庸在長江對岸負責防守。結果陳瑄的水軍直接投降了燕王,幫助燕王把盛庸打敗,燕王的大軍渡過長江,來到鎮江城下。鎮江守城的人一看水軍已經失敗,舉城投降。至此,到南京的最後一個障礙也被掃清了。

建文帝非常緊張,感到已有生命危險,於是召集手下大臣開會。這時,方孝孺站了出來,從朝臣中一把揪出李景隆說,就是這個賊,屢次被燕王打敗逃跑,國家要是出了問題,都是他的責任。眾臣一起將李景隆揍了一頓,然後請求皇帝殺死他,建文帝沒同意。建文帝對方孝孺說,咱們遷都吧,南京這兒太危險了。方孝孺說,我建議陛下在這兒死守待援,南京城城牆這麼高、護城河這麼深,咱們只要能夠守住一段時間,四方勤王之師一集,就把燕王幹掉了。萬一我們守不住南京,建議陛下為社稷殉身。

建文帝聽從了方孝孺的主張,決定死守南京,他派谷王朱橞與李景隆守金川門,沒想到燕兵一到,二人立刻開門投降。建文帝見大勢已去,放火焚燒宮殿,從此下落不明。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明史》就是在同一卷裏的記載也不一樣。一個記載是說建文帝自焚而死,後面又說,有一種傳說是他從地道逃了。那麼逃到哪去了呢?《明史》又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他已經出家為僧,有人在雲南、貴州、四川一帶曾經看到過他,還有一種說法是他逃跑之後就出海了,鄭和下西洋的其中一個任務是去尋找建文帝。總而言之建文帝的下落是《明史》上的一樁疑案。

◎燕王登基稱帝符合宗法制度

建文帝失敗後,皇位就空出來了。燕王在群臣的勸進下,在南京登基。他不承認建文帝是合法的皇帝,所以他不用「建文」的年號,他把那一年稱為洪武三十五年,第二年改元「永樂元年」。他的年號是「永樂」,廟號最開始是「太宗」,後來改為「成祖」,所以我們通常叫他「明成祖」,或者是「永樂大帝」。

很多文人將燕王登基視為篡位,實際上我們之前曾經提到過,朱元璋立朱允炆做皇儲其實是有問題的。按照當時中國的皇位繼承順序,燕王是第一繼承人。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先講一講中國古代的皇位繼承制度「宗法等級分封制」。所謂「等級」,是說在周朝的時候,貴族分為四等,天子、諸侯、大夫、士。每一個等級有他自己管理的範圍,天子擁有天下,諸侯擁有邦國,大夫有家,士有祿田,每一個貴族管理的範圍都是在上一級貴族的範圍裏劃出一塊,這就叫「分封」。

實際上「宗法等級分封制」是三塊:宗法、等級、分封。「宗法制度」是周代把一個貴族家庭的兒子分為大宗和小宗。一個貴族的嫡長子(正妻的長子)叫大宗,其他所有的兒子,不管是庶子還是其他的嫡子,都稱為小宗。只有嫡長子,也就是大宗具有繼承父親的土地和爵位的權力,小宗的地位要降一級,也就是說天子的嫡長子做天子,其他的兒子和庶子要去做諸侯;諸侯的嫡長子做諸侯,那麼其他的兒子就要做大夫。這是一個正常情況下的即位順序,對於異常情況它沒有解釋,比如說,如果一個天子沒有嫡子怎麼辦?就是皇后無子,那麼皇帝的庶子裏,是應該由年齡最大的那個人即位呢,還是誰的母親地位高誰就即位呢?對此董仲舒說,應該由母親地位高的那個長子即位,這叫做「子以母貴」。假如說一個庶子他的母親是皇貴妃,另外一個庶子的母親是貴人,那不管那個貴人的兒子有多大,都是皇貴妃的長子有第一繼承權。但是還有一些問題,比如說,如果皇后死了,皇帝又立了一個皇后,兩個皇后都有兒子,那麼到底哪一個是嫡子呢,還是看誰歲數大呢?如果一個皇后被廢了,那麼她的兒子還是嫡子嗎,他還有權利繼承嗎?有很多這樣的問題。再比如說,如果皇帝的嫡長子死了,那麼是他的其他嫡子或庶子即位呢,還是他的嫡長孫即位呢?朱元璋就面臨這個問題。

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死了,朱元璋就面臨兩種可能性,一個是他的嫡長孫即位,還有一種可能性,是他的嫡次子繼位。哪一個更合理呢?我們看一看圖就知道,其實是嫡長孫繼位更加合理。為甚麼呢?因為嫡長孫屬於大宗,他的嫡次子還是屬於小宗,當然大宗的繼承權是優先的,所以有人就說了,那朱元璋讓朱允炆繼位不是非常合理嗎?不對,因為,朱允炆不是嫡長孫,朱允炆還有一個哥哥,叫做朱雄英,這個人才是朱標的嫡長子,但是朱雄英八歲就死了,被封為虞懷王,所以,如果這麼看,朱允炆其實也是小宗。如果他也是小宗,朱元璋的那些嫡次子也是小宗,當然他的嫡次子的繼承權更優先一點,因為他離朱元璋更近。

《明太祖實錄》第二百一十七卷記載,太子朱標剛剛薨逝時(洪武二十五年,二兒子跟三兒子還活著的時候),朱元璋曾經跟群臣說,「國賴長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賢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為太子,何如?」意思是說,我的第四個兒子聰明仁愛,又寬厚,他的英明和勇武都很像我,我想把他立為太子,大家覺得怎麼樣?結果當時有一個叫劉三吾的人反對,他說,如果您立了四兒子,那麼二兒子跟三兒子怎麼辦呢?「上不及對」,就是朱元璋當時突然間不知道該說甚麼了,然後大哭,這事就算過去了,後來他就立了朱允炆。朱元璋當時做了這麼一個錯誤的決定,引發了後來造成無數人死亡的「靖難之役」。

在戰爭結束之後,也死了很多人,因為很多人不服燕王。當時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所有的武將都投降,很多文官都不投降,所以造成很多文官殉難,史稱「壬午殉難」。其中最突出的一個就是被民間所津津樂道的方孝孺被滅十族案件,這個案件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到底此事的原因又是甚麼呢?請看下一章《滅族疑雲》。(待續)

編注: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的大型講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之《隋唐盛世》視頻版整理而成。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電視台製作的視頻版中國通史,目前已出版《東周列國》、《秦皇漢武》、《隋唐盛世》和《兩宋繁華》四部,第五部《大明王朝》也已於2019年底面世。◇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