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遺詔中說,自己「憂危積心」,他的行為也反映出他深重的憂患和危機意識,以至造成他大肆屠殺功臣。但國家的安全需要保障、政治秩序需要維持,當這些能臣名將被殺後,誰來治理國家、保衛疆土呢?朱元璋的辦法是封藩王。
◎朱元璋盡殺功臣封藩王衛護中央
朱元璋一共生了26個兒子,除了長子朱標被立為太子、一個兒子剛出生沒多久就死了未能封王之外,朱元璋一共封了24個王。我們之前曾經提到過,大一統的王朝如果要封藩王的話,會埋下藩國造反的種子。
朱元璋當然也知道過去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是怎麼爆發的,就是藩王的權力太大,掌有軍隊或者地方的民政、財政等,所以有可能造反。於是朱元璋對藩王的權力做了一定的限制。他規定,他的兒子對地方的行政、民政、司法甚麼都不管,到地方上只領俸祿。他設置藩王的目的是為了一旦國家有事的時候,這些藩王可以去勤王,去保護中央政府。那沒有兵怎麼保護中央政府呢?所以藩王就配置了很少的兵力。按照當時明朝的規定,一個藩王擁兵最少是三千人,最多不超過一萬九千人。以當時全國衛所設置的數量和當時一個衛所的兵力配備來看,一個衛是五千六百人,當時全國有幾百個衛,也就是說全國的軍隊數量有上百萬,甚至二百萬之多,所以一個藩王最多是一萬九千人,即使造反也掀不起太大的風浪。
但是,凡事總是有例外,北面的藩國兵力要大,因為北方受到蒙古人的威脅,所以北方藩王允許擁兵超過一萬九千人。當時北方的藩王有四個——燕王、晉王、秦王和寧王,他們的兵力就比較強。燕王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寧王叫朱權,秦王、晉王分別是朱元璋的第二個兒子和第三個兒子。寧王的兵力是最強的,手下的騎兵有八萬人;燕王善謀,他出生於1360年,即朱元璋和陳友諒「龍灣大戰」的那一年。10歲時被封為燕王,20歲時藩於北平(今北京),30歲時,燕王得到了一個機會,獨自領兵去征討北元的太尉乃兒不花。當時朱棣在蒙古草原上找到乃兒不花時,乃兒不花都沒敢跟他打,直接投降。從此以後,朱棣多次出關,每次出去打仗都能夠取得勝利,所以他在諸王之中聲譽鵲起。
◎建文帝意欲削藩燕王生來有帝相
從洪武二十五年到洪武三十一年,燕王的大哥、二哥、三哥相繼病死,燕王就成了在世的最年長的嫡子。如果按照立嫡以長的規則,燕王就是合法繼承人。但這個時候,朱元璋已經決定將皇位傳給朱允炆。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這一年朱棣38歲。
朱元璋臨死前,給朱允炆留了三個輔弼大臣,一個是兵部尚書(相當於國防部長)齊泰,還有兩個翰林學士黃子澄和方孝孺,這三個大臣全是文官。之所以國防部長由一個文官擔任,是因為國防部長不管軍隊的訓練,只管軍籍、武器製造等。
朱允炆在當皇儲的時候,就對他這些叔叔們深懷戒心。有一次,他在皇宮的東角門問黃子澄,這些叔叔們手裏有兵,年齡又比我大,萬一將來不服管怎麼辦呢?黃子澄就給朱允炆講了一通「吳楚七國之亂」是如何平息的,告訴他放心。
朱允炆即位後,又問黃子澄,當年東角門那兒講的話你還記得嗎?可見他的叔叔沒造反的時候,他已經想去收拾他們了。黃子澄說,當然記得。朱允炆問,那從哪下手呢?這個時候有兩種意見,齊泰說,應該從燕王下手,因為感覺燕王實力很強,而且這個人很厲害;但是黃子澄說,不要從燕王下手,周王、齊王、岷王、代王、湘王等都有問題,我們先從這些有問題的王下手,最後再整到燕王那兒去。
黃子澄每次給朱允炆出的主意都是餿主意,他出了不止一次。那麼齊泰為甚麼要從燕王這兒下手呢?我感覺是跟當時的一些傳說或者說讖語有關係。《明史》第三十卷記載,當時有一個道士,在京城一邊走一邊唱,歌詞是,「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意思是不要去趕那個燕子,燕子會飛得很高,最後就飛到皇帝的京城來了。唱著唱著,這個道士在大街上一下就不見了。實際上,他唱的是一個讖語,這個「燕」指的是燕王,意思是不要去逼他,逼他的話,他就會打到都城來。加上當時一般皇帝身邊都有太史,會觀天象,他們可能也會說,燕王有帝王之相。
那麼有帝王之相這個事,燕王自己是甚麼時候知道的呢?最晚在洪武十五年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那一年,馬皇后薨逝,朱元璋找了很多和尚為皇子們講經祈福。其中有一個和尚俗家的名字叫姚廣孝,法名叫道衍,這人雖然是個和尚,但他的老師是一個道士,名叫席應真。他跟席應真學了一些陰陽占卜之術,他自己又讀佛經,對儒家的東西也很精通,所以他對儒釋道三教都很懂。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朱棣見到這些和尚的時候,道衍站起來說,請大王收留我吧,我會送大王一頂白帽子。這是一個字謎,一個「王」上面一個「白」,就是皇帝的「皇」字。後來,朱棣20歲藩北平時,就把道衍帶到了北平,道衍住在慶壽寺裏。《明史》上說,「至北平,住持慶壽寺。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也就是他雖然住在寺廟裏,但經常進出王府,每次都把其他人支走,只有兩個人在一起說悄悄話。估計就是勸燕王謀反。
◎眾王廢燕王勢危裝瘋傻暗中謀反
我們回頭再接著說建文帝削藩的事情。建文帝決定先從周王朱橚做起。皇帝要整誰,當然就會有人告狀了,說他謀反之類的,這種人是很容易找的。之後,皇帝派李景隆(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的兒子)去河南抓周王。周王被抓後,他的供詞牽連到了齊王、代王、岷王、湘王等,最後的結果是,周王和岷王被廢為庶人;齊王和代王被囚禁;湘王不服氣,舉家自焚而死。
此時形勢已經很明顯,馬上就要動到燕王了。建文帝下令把燕王的一些軍隊調走,藉口是需要他們防守北方邊疆。然後派張昺和謝貴去北平,讓張昺做左布政使(相當於省長),謝貴做都指揮使,指揮北平的軍隊,而且派人不斷去窺伺燕王的動靜。燕王也知道這時情勢很危險。
建文元年一月,燕王的一個長史(秘書長)葛誠告密說,燕王要謀反。二月,燕王進京去見建文帝,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他「行皇道入,登陛不拜」,意思是他走只有皇帝才能走的路,而且到了皇帝面前不跪下磕頭。按說這對建文帝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燕王人也來了,一個力士就可以把他抓起來,結果建文帝沒有任何行動,又把燕王放回去了。實際上,這時燕王已經開始為起兵做準備了。他住的王府是原來元朝皇帝住的皇宮,所以宮牆很厚,裏面也很寬闊,燕王命人在宮裏挖了很多很深的地下室,在裏面鑄兵器。鑄兵器的聲音很大,挖得再深,外邊還是能夠聽得到,所以燕王養了很多雞和鵝,整天叫,以掩蓋鑄兵器的聲音。
這時,燕王手下不斷有人到京城去報告,說燕王要謀反。六月,皇帝已有心下令逮捕燕王。燕王知道皇帝隨時可能逮捕他,為了麻痺皇帝,於是裝瘋。燕王裝瘋的表現是,大白天直著眼睛在街道上走,到酒店裏拿東西就吃,吃完了也不給錢,嘴裏還胡言亂語,有的時候還躺在街上很潮濕很骯髒的地方睡覺,一睡一兩天不起來。
皇帝派張昺和謝貴去查看燕王是不是真瘋了。黃曆六月是一年最熱的時候,他們倆看到燕王穿著很厚的衣服,抱著一個火盆在那兒烤,一邊烤火一邊哆嗦著說,哎呀,怎麼這麼冷啊、這麼冷。他們還看到燕王在自己的王府中行走的時候,拿著一根拐杖,看起來走路也不太利索。這兩個人跟皇帝報告說,看來燕王是真瘋了。但是,皇帝在燕王身邊也有耳目,如指揮使盧振、長史葛誠,他們就向皇帝報告說,燕王根本就沒瘋,是裝瘋。
建文元年六月,建文帝下了一道密令,要求北平的指揮使張信去逮捕燕王。事情發展到這一步,躲是躲不過去了,雙方的攤牌已經迫在眉睫。這時燕王是繼續裝病還是造反,就是一個很迫切的問題。那麼張信奉皇帝之命去逮補燕王採取了甚麼樣的行動呢?請看下一章《靖難之役》。(待續)
編注: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的大型講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之《隋唐盛世》視頻版整理而成。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電視台製作的視頻版中國通史,目前已出版《東周列國》、《秦皇漢武》、《隋唐盛世》和《兩宋繁華》四部,第五部《大明王朝》也已於2019年底面世。◇
點播節目視頻和音頻
請訪問《笑談風雲》
官方網站: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