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貨架上的一件件貨品清空,貼在牆上「最後倒數」的數字一天天減少,街坊紛紛前來道別逾一甲子歷史的祥記辦館,店主嚴先生的長女Irene感嘆道:「這一次是真的結束了!我們今次是跟著大家一齊走,不是我們主動要離開。半個世紀了,這間辦館養活了我們四代人,我們服務街坊,他們也照顧我們,互相照顧。」
位於石硤尾白田上邨第九座的祥記辦館,因白田邨進入清拆的最後階段,服務三、四代人生活的辦館還是來到了最後一天。在店舖營業的最後一日,街坊們不捨得離開,親身見證最後的「拉閘」時刻,還送上花籃以表祝福。與辦館一同成長的Irene,聽到最窩心的說話就是街坊跟她說:「我看著你長大!」她感恩地說:「街坊們留到最後不願走,甚至專程在最後時刻趕來幫襯支持,也有專程來攝錄『拉閘』的一刻。街坊情是最珍貴、最難忘、最值得紀念,無可替代的!」
在最後的營業日,令Irene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嬸嬸帶著女兒前來拍照留念,還向她憶述:「夜歸不怕無錢搭的士回家,落車叫『祥記』,老闆幫忙給的士費,翌日到舖頭還錢就可以,其他人不好說,但祥記一定幫忙,可信又放心。」這段剖白讓她感覺窩心,感受到深厚的街坊情誼。
難忘長輩營營役役一輩子 年終無休八號風球照開舖
祥記辦館於1958年在石硤尾第18座開業,當時白田邨尚未落成。店舖由Irene的爺爺嫲嫲主理,因爺爺的名字中有「祥」字,街坊鄰里都親切地叫他「祥記」,店名也就順理成章叫做「祥記商店」。到1979年白田上邨第九座落成入伙後,祥記辦館於同年搬到白田邨現址,改稱「祥記辦館」,當時由嚴爺爺嫲嫲、伯父和嚴父共同經營,直到爺爺退休離世,才由嚴父正式接手。辦館在屋邨內小有名氣,與街坊關係密切,也曾經是多套電視劇、電影的取景地,例如《反黑》、《賭城羣英會》、《飛虎3壯志英雄》等等。「我們舖頭真是全年無休的,我印象中唯一的拉閘,是慶祝九十歲的太公生日,那次是唯一的一次。」Irene提起辛苦創業的父輩,畢生誠懇為街坊服務,語氣中充滿敬意。
Irene形容,辦館在街坊之間已深得人心,從爺爺到父親,一路延續著服務街坊的精神,總是應街坊的需求經營。一間小店看似微不足道,嚴氏一家都很投入其中,寧願自己辛苦一些,也盡力滿足街坊的需要:「我覺得他們最成功的是,那種很堅毅的精神,長時間投入,街坊都覺得他們很勤力。爸爸甚至記得,某些街坊很晚才收工,收工後附近已經沒有店舖開門,為了要照顧這些街坊,他寧可晚一點收舖。」她還提到,過去屋邨小朋友多,店舖在早上7時就開門,孩子們上學前來買麵包,到了放學時段,很多小朋友會來買零食,比如乖乖、眼鏡糖等,都是那個年代小朋友們最喜歡的零食。每逢中秋時節,街坊來店舖買蠟燭在屋邨內「煲蠟」,還會來買燈籠,那時候辦館也曾一度入貨月餅售賣。
即使在惡劣天氣下,老闆嚴先生仍堅持開舖,他認為街坊此時更有購買物資的需要,因此祥記哪怕在八號風球下都會照常開舖。Irene講述,街坊們當這裏是一個採購點,總在打風前購買很多東西「儲糧」。
Irene展示一套刻有「祥記辦館」的手雕麻雀,裝麻雀的鐵盒已經斑斑駁駁,但麻雀牌還保存完好。在她的記憶中,70年代末、80年代初,自家店舖已經有麻雀出租,以前有很多街坊租麻雀,特別是新年期間。她和弟弟妹妹在每年的年尾都要特別清潔麻雀牌,逐副逐隻牌清洗,準備在新年時出租給街坊。到了後期,已經很少人租用了,因為很多街坊會自備,就不用再租用麻雀。如今她留下一副新淨的麻雀作為留念,看著「祥記辦館」四字,許多往事浮上心頭。
父母希望店舖長開,四位子女都很主動輪班幫忙,Irene感恩地說:「我們幾兄弟姊妹都很重視這間辦館,父母年紀大了,不時要去複診,看醫生,好彩有我們四個看舖,大家都很配合。我們這間店,從開業至今都是我們一家人在打理的!」
這兩年香港歷經多輪疫情,許多店舖紛紛關門「避疫」,但祥記在父親的堅持下沒有關過門。Irene解釋,父親待客很誠心,常常為街坊著想,只要還有心力開舖,他都會敞開大門歡迎客人,有實體舖做生意,人與人之間可以真誠地交流。談到這裏,她又有些心疼自己的父母:「二老確實需要休息了,哪怕在香港,他們這輩子都很多地方沒有去過,一直守著舖頭都沒有放過假。」店舖今次結業,也可藉此機會讓父母退休,讓他們好好休息一下,放鬆心情安享晚年。
兒時溫馨回憶 街坊鄰里情最感人
聽聞辦館即將結業的消息,前來道別的朋友從耄耋之年的長者,到十幾歲的青蔥少年都有。有一位街坊婆婆特地來買米,遺憾地對Irene說:「這次我要買多一些,你們關門了,我都不知道可以去哪裏買米。」Irene也感到心酸,秤好五斤金鳳香米,還主動幫她送上樓。「對她來說這袋米很重,我們還年輕,幫她送到家沒甚麼。」這份街坊情,正體現在看似平凡的日常舉動中。
辦館賣的柴米油鹽,都是街坊日常所需,對於年紀大的老人家來說,在樓下就可以買到生活物資,不用走老遠才到超市,而且可以購買散裝食品,不像在超市一買就要買一大包,辦館的存在方便了不少街坊。Irene記起,有時候街坊在家煮飯缺雞蛋,到樓下辦館「求助」,雖然辦館並沒有賣雞蛋,但父母二話不說就從自家雪櫃中拿出幾顆雞蛋給街坊,體現出一種與左鄰右里守望相助的精神。她又記得常常有街坊為辦館加餸,街坊每次釣完魚回來,都與嚴氏一家分享「戰利品」。
在臨近老店結業的日子,Irene常常聽到前來道別的長者對她說:「我看著你長大的!」每次聽到這句話,她都感覺眼濕濕,她有四兄弟姊妹,她是長女,這間店承載著很多兒時的記憶。她記得過年前有一些客人來買香煙送禮,她都會幫忙包煙仔。父親能夠記得客人的需要,有的是熟客的子女來買禮物送給父母,他甚至還會叮囑他們有的東西不要買,因為他們父母身體不適應或者不喜歡,看待客人的子女像如自己的孩子一樣。街坊少年喜歡在邨內空地踢足球,累了就到辦館買飲品,有時候忘記帶錢,父親也不計較,先給他們飲品解渴,允許賒數,也不特別記帳。父母的言傳身教,Irene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深深影響著她待人接物的態度:「爸爸媽媽總是教導我們,要對人好、誠實,我們常常要自我檢討,有哪些做得不好啊,盡自己能力做到幾多得幾多,由細到大都是這樣講。」
早前她與妹妹想過開網上商店,以網店延續辦館的經營,但做了一段時間後決定停止。Irene認為,這間店舖從開業至今就是為了服務街坊,當實體舖不存在後,變成虛擬空間只是做生意而已,將失去與街坊之間那種實在的互動,就變了味道。她寧願讓一切就停留在最美好的一刻,哪怕往事只能回味:「大家都好像自己人一樣,這間辦館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我覺得這份感情,不是說我們自己想離開,而是整個屋苑一起說再見,這份情的深度,不只是關我們自己的事。」
*********
在結業之際,街坊們齊聚祥記,舉辦一場簡單的歡送會,當中不乏許多年青人的面孔,嚴氏一家感激多年來大家的支持,Irene感恩地說:「我們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我們有緣相識、一起成長,真的很感謝這份心,這份情!」◇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