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桶」廢物垃圾回收在本港推行多年,惟成效令人質疑。申訴專員公署於2020年底主動調查「廢物分類回收桶的管理和成效」,並於昨日(28日)發表調查報告,指出政府現時於全港設置的大約1.8萬套回收桶,位於路邊及公共空間的回收率每年只佔全港整體回收物的不足0.1%,連同環保署、漁護署、康文署及房屋署轄下場地設置的回收桶所收集到的回收物,平均亦只佔全港都市固體回收物總收集量的大約2%。公署向環保署提出6項改善建議,包括宣傳教育及考慮以文字和圖像加入更多回收資訊,以讓市民更方便、快捷地了解如何正確使用回收桶等。

回收桶混有垃圾

政府自1998年起設置收集廢紙、鋁罐及膠樽的廢物分類回收桶(回收桶,俗稱「三色桶」),鼓勵市民參與減廢及回收。傳媒曾報道回收桶混有垃圾,以及回收物料收集服務承辦商因各種原因將回收桶的回收物與垃圾一同棄置,打擊市民對當局能有效管理回收桶的信心。
 
申訴專員公署人員於去年8月及11月,2次到油尖旺區及灣仔區視察,檢視超過50套位於路旁的回收桶,雖然大部分回收桶狀況良好,但發現少部份回收桶有損毀,但個別回收桶重複出現滿溢,情況甚至於第2次視察時更為嚴重。

所收集的45份公眾意見亦反映某些設於路旁的回收桶經常滿溢,或因途人誤放廢屑而大大影響回收成效;亦有市民關注政府對承辦商的監管不足。報告指出,環保署自2020年10月起接管公共空間回收桶的管理工作後,將原來的垃圾收集位置改為收集回收物,增加回收物的收集容量,並減低市民把垃圾扔進回收桶的機會,並設快速通報機制,供市民直接通報承辦商有關回收桶滿溢、損毀等事宜,亦在某些回收桶上附上「我唔係垃圾桶」訊息等,改善措施初步改善相關管理情況。

申訴專員趙慧賢表示,回收桶的回收表現會直接影響市民對當局處理廢物分類回收工作的信心。

未來或被「綠在區區」取代

公署向環保署提出6項改善建議,包括檢視公共空間回收桶的標示,考慮以文字和圖像加入更多回收資訊,以讓市民更方便、快捷地了解如何正確使用回收桶;適時更新流動應用程式「咪嘥嘢」內有關公共空間回收桶的資訊,確保資訊準確無誤;持續加強宣傳教育,包括在不同渠道分享市民使用回收桶的成功經驗,以鼓勵更多市民參與減廢回收,並重建市民對回收桶成效的信心等。

趙慧賢表示,長遠而言,環保署預期位於市區路旁回收桶的使用需求會下降;回收桶的角色亦會逐漸轉變,改為主要為偏遠鄉郊地區及零散分布的住宅處所提供回收支援,甚至可能被「綠在區區」社區回收網絡完全取代。@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