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時代是大元鼎盛的時代,不但版圖之大空前絕後,而且忽必烈還制定了一系列政治和經濟制度,來維繫帝國的統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此時來到中國,為西方人勾畫出一個神話般繁榮富庶的國度。我們常說,盛世之下潛藏著危機,那麼元代在開國後埋下了哪些日後亂局的種子呢?

元代的繼承制度一直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中國從夏代開始就是父死子繼,或者是兄終弟及。周代確立了嫡長子繼承的「宗法等級分封制度」,所以在周代以後,歷代基本上是嫡長子繼承皇位,很少再有兄終弟及這種現象。但是有兩個朝代例外,一個是元代,一個是清代,這是兩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繼承制度如果不能確定,就會帶來問題,因為很多人會覺得自己有資格繼位,那麼大家就會把帝位作為一個可以爭奪的東西,容易引發各種陰謀、政變甚至是軍事衝突。

◎繼承制度缺陷引發帝位紛爭

八刺戰敗後,依附海都。三個汗國由此聯合起來,和大元本部形成了對立。
八刺戰敗後,依附海都。三個汗國由此聯合起來,和大元本部形成了對立。

蒙古最開始實行的是一種「庫利爾泰制度」,所謂「庫利爾泰」就是成吉思汗的子孫在一起召開家族會議,公推出大蒙古帝國的大可汗。窩闊台可汗和貴由可汗都是這樣推舉出來的。但是貴由可汗駕崩後,汗位的爭奪就變得極為激烈,因為雖然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孫,但不同的家族也分成不同的派系。成吉思汗有四個嫡子,長子朮赤被封到欽察汗國,二子察合台被封到察合台汗國,三子窩闊台擁有窩闊台汗國,四子拖雷駐守蒙古本部。窩闊台的兒子貴由可汗駕崩之後,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就分成了兩派,其中長子朮赤系和四子拖雷系是一派(那時候朮赤和拖雷都已經死了);二子察合台系和三子窩闊台系是另外一派。當時朮赤的長子拔都的封國最大、實力最強,在他的支持之下,貴由可汗駕崩後,拖雷的兒子蒙哥繼位,也就是說汗位從窩闊台家族轉移到了拖雷家族手中。當時召開「庫利爾泰」的時候,窩闊台系和察合台系都拒絕參加,所以蒙哥汗的繼承合法性就成了問題。

蒙哥汗在釣魚山下駕崩之後,他的弟弟忽必烈自己在開平宣布繼承汗位,也就是沒有人推舉他,也沒有召開「庫利爾泰」。另一個弟弟阿里不哥也在上都和林自稱是大蒙古帝國的大可汗,這樣蒙古就出現了兩個大可汗。忽必烈跟阿里不哥之間經過了幾次戰爭,最後阿里不哥戰敗投降,幾年後鬱鬱而終。這時,忽必烈大可汗的位置才穩定了下來。但是,他畢竟不是大家推舉出來的,這就為蒙古帝國的分裂埋下了一個種子。

貴由可汗不是窩闊台的長子,他有一個哥哥名叫合失。合失的兒子海都英勇善戰,並且是個軍事天才。因為他屬窩闊台系,也有資格繼承汗位。蒙哥成為大可汗之後,擔心海都作亂,就把海都封到了巴爾克什湖以南的一個地方,對他加意防範。海都沒能繼承汗位,心有不甘,忽必烈繼承汗位後,他就更加不服氣了。由此,幾大汗國之間有了嫌隙,開始爆發戰爭。

首先挑起戰爭的是察合台汗國。當時蒙古各個汗國的可汗必須由大蒙古帝國的大可汗冊封才能合法繼位。本來察合台汗國自己推舉出了一個可汗名叫木八剌黑沙,但是忽必烈又認命了八剌為察合台汗國的可汗。忽必烈之所以認命這個人做可汗,是想讓他利用察合台汗國的軍事實力去攻擊窩闊台汗國,因為他對窩闊台汗國的可汗海都一直比較防範。八剌一來,就把原來察合台汗國自己推舉的木八剌黑沙趕走,之後,八剌開始用兵攻打窩闊台汗國。窩闊台汗國聯絡了欽察汗國的可汗忙哥帖木兒一起打敗了察合台汗國。八剌戰敗後,聽從了海都的指揮,這樣,三個汗國聯合起來和大元本部形成了對立。

中央政府和地方汗國之間多次爆發戰爭,並且中央政府內部還有一些叛亂,如蒙哥可汗的兒子昔里吉覺得他也有資格繼承汗位,所以在阿里不哥的兒子藥不忽兒的煽動下,發動了五年的叛亂。此外,成吉思汗的弟弟帖木格斡赤斤的第四代孫乃顏也在遼東發生叛亂。當時蒙古內部的帝位紛爭非常混亂。

◎元朝歧視漢人儒生地位低下

除此之外,大蒙古帝國還存在著一些其它問題。有人可能聽說過蒙古實行「四等人制度」,所謂「四等人」,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種族歧視,即根據人種的不同決定其社會地位。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就是眼珠有顏色的人,通常指西域的乃蠻、中亞地區(包括小亞細亞地區)甚至是歐洲人;第三等是漢人,這個漢人專指原來金國統治地區,即長江以北的漢人;第四等是南人,也就是原來南宋統治地區的漢人。這種說法在史學界是有爭論的,因為並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但是從元朝整個選官的制度來看,我們發現,他們確實是比較優待蒙古人和色目人。

如果我們統計一下元代做到宰相和副宰相(當時稱為「平章」)級別的這些人的人種來源,會發現蒙古人和色目人佔到百分之七十,基本上漢人和南人是沒有太多機會做宰相或者是副宰相的。色目人大部分也只能做到副宰相而已,宰相幾乎都是蒙古人,這和忽必烈的一項規定有關。《元史·百官志》中提到,忽必烈說宰相這個級別的官員只能由蒙古人擔任,漢人和南人最多只能夠擔任副手。當然元朝並不是沒有漢人宰相,有兩個,一個是忽必烈時期的史天澤,但那是在忽必烈滅南宋之前的事;還有一個名叫賀惟一,他做宰相的時間比較短,而且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拓跋太平,不像一個漢人的名字。他是元朝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時期的宰相。

元朝在忽必烈開國之後四十多年中沒有開過科舉。1271年忽必烈建立了大元,四十四年後(1315年)元仁宗在位時第一次開科舉。過去中進士可以做很大的官,但在元代,即使中了進士也只能做一個地方上的小官,如劉基(就是大名鼎鼎的劉伯溫)就曾經中過元代的進士,當時被分配到江西做了一個八品縣丞,比七品芝麻官還小。所以,漢人沒有太大的希望可以通過科舉出仕。

我們從史書中可以看到蒙古貴族中有一種反漢人的傾向。元朝歧視漢人還有一個旁證,就是中國從漢代以後,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兩宋朝代更迭十幾次,每一次都是由一個位高權重的官員篡位,如楊堅建立隋朝、李淵建立唐朝等,他們都是前朝掌握了軍政大權的重臣。但是推翻元朝的朱元璋是一個布衣,說明當時的漢人根本就坐不到重要的位置來篡權,這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漢人在元政府的地位確實是比較低的。

元順帝時期一個名叫伯顏的權臣說,漢人太多了,對我們蒙古人是個威脅,要殺掉一些漢人。殺誰呢?他說把張、王、劉、李、趙這五大姓的漢人全部殺光。這是恐怖主義、群體滅絕政策,所以沒有得到元順帝的認可。

清朝史學家趙翼說,元朝把人分為十等,地位最高的是官吏,其次是僧道,再其次是匠人(工人或者是有一定手藝的人),第九等人才是儒生,第十等人是乞丐,儒生的地位僅僅比乞丐高一點兒。這種說法我們沒有在正史中看到,所以難以確認它的真實性,如果知識分子地位比匠人還低,那真的是很低。因為傳統社會按照職業排序是士、農、工、商,就是讀書人、士大夫階層是第一等,然後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然後是工人,最後是商人,元朝讀書人的地位卻落到了工人的後面。

元朝的稅很重,這也是元朝的弊政之一。(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