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遺美」版主林曉敏喜愛探古尋幽、緬懷舊物、探索老店,時常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拍攝香港舊物點滴的相片,拍攝視角唯美,文字細膩。只見其相,不問其人,或會以為是一位資深的攝影前輩,或者背後有個團隊支援。與真人相見,方知螢幕背後的她是一位文藝青年,說話輕聲細語,談吐間流露出一種文人氣質。她笑言自己嚮往成為「搜查官」,把隱藏在香港城市間的秘密一個一個發掘出來。
很多人問曉敏,她如何留意到香港舊事物美麗的一面,將一些看似平常的場景找到大家未能發現的角度記錄下來,她打趣地說:「因為我是一個路痴來的,我在迷路的時候就有新發現咯!」她續說,放慢腳步去感受社區,往往會帶來驚喜:「可能我不是一個好匆忙、趕時間的人,我自己在路上『遊蕩』的時候,常常就有一些新的發現,留意到一些好細微的事物,不在於拍攝技巧,我覺得放慢節奏去感受一個社區,就可以有一些不同的發現。」
生於斯長於斯 用心發現香港之美
喜愛旅行的曉敏,曾到訪冰島、西藏、西伯利亞等偏遠地帶,無論走到多遠,給予她最多感觸的還是自己出生成長的地方:「無論去過哪裏,最令我永遠覺得有新發現的就是香港。因為旅行的時候都是走馬看花,最主要是因為沒有歸屬感。生於斯長於斯,我屬於這個地方,所以寫作才會有情感在這裏,不是單純的風景,而是有自己的心神所托!」從大學起接觸攝影,她學會了用鏡頭去捕捉身邊的點點滴滴,並選擇用自己擅長的筆觸,記錄身邊消逝中的美好。雖然在港長大,但她形容自己仍像一個「遊客」,認為這片土地仍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地方,保持好奇心,尋覓與別不同的風景。
在中大讀中文系期間,曉敏接觸到攝影,最初只是拍攝一些常見的相片,如雀鳥、風景、建築等等,慢慢才發現一張好的相片,當中若能講出故事,讓人能夠銘記一些事物,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拍攝得多了,她愈發想了解每個場景背後的故事和歷史。她於是嘗試選擇更多獨特的角度和題材,走訪老店、舊建築,以文字和相片雙管齊下,把人們忽略身邊的美好展示出來。
曉敏選材的場景並不複雜,例如走訪舊式餐廳時,她常常捕捉地磚、玻璃磚的細節,他人習以為常的事物,在她的眼中卻是另一番天地。有時她專注地拍攝會引來異樣的眼光,店主奇怪地問她:「有甚麼好影的?」曉敏並不覺得尷尬,而是大大方方地回應:「我覺得這些地磚好靚啊!我是第一次見到這個圖案呢!」她對小店的欣賞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打開了店主的話匣子:「我開這間舖的時候,這款地磚已經在這裏啦⋯⋯」和店主談天,讓曉敏更加深入地了解當中的故事,一塊小小的地磚,或許經過多次修補,留下了歲月的痕跡。「從一塊地磚,我體驗到『惜物』的心態,我們過去很珍惜一個物件,崩裂了一塊會去加另一塊磚修補。」日積月累,她蒐集了許多地磚圖案,融入她的新書《香港遺美——香港老店記錄》設計中,封面上的12頁方形小冊,以色彩繽紛的老店地磚、壁磚,勾起大家對昔日香港的回憶。
成長空間深水埗 體驗舊區多元面貌
曉敏從小到大都住在深水埗,幾次搬屋都離不開這裏。她常常在窗邊,望著對面的嘉頓山,心中浮想聯翩。童年時每逢中秋節,她都會和家人、鄰居上嘉頓山玩燈籠,在那裏可以飽覽九龍風景,令她流連忘返。她愛深水埗的一草一木,用心感受著這座舊區的多重面貌。她描述:「舊區有一種混雜性,沒有新市鎮規劃得那麼有秩序,因此有好多不同的面貌可以看到,這裏有各行各業,百貨應百客,而且還有些百年老店。近年大南街成為文青熱點,但其實幾十年之前新亞書院就從唐樓開始,之後才搬去土瓜灣。這裏是也文也武的地方,一代宗師葉問都在這裏生活。」
在深水埗長大的她,從未想過兒時常常前往散步的主教山,這片綠草如茵、花香四溢的土地下面原來別有洞天,一時間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過百年歷史的圓拱型建築遺跡令人矚目,她拍攝的一輯相片亦讓她的專頁得到更多人關注。
她形容自己閉上眼睛,只憑嗅覺都能辨別出深水埗獨特的氣味,五金焊接、鐵器的味道、廟宇的香火⋯⋯如果有一天,出版物能夠表現一個地方的味道,她希望可以將自己記憶中的味道與大家分享。
一些人會將深水埗標籤為「魚龍混雜」的地方,曉敏則不以為然:「很多人會給深水埗貼不同的標籤,貧窮、骯髒、治安不好,其實都有好多原因所致,我看到的是這裏的人情味。」她想起不久前在區內發生一宗店舖的搶劫案,街坊立即拔腿追趕匪徒,有一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感覺,街坊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這令她感動不已,也是她所珍惜的。
深水埗區內的老店給了曉敏很多童年的記憶,她記起小時候考試取得高分,爸爸就會獎勵她一杯涼茶,北河街惠隆號東莞佬涼茶是她的心頭好,這間三代人經營的老店,最吸引她的是透心涼的銀菊露:「我由細飲到大,夏天的時候飲好舒服!我小時候就知道涼茶不一定是苦的,有甜的,還有好多不同的味道,有鹹有甜有苦,人生百味啦!」
七十年代從黃大仙遷往深水埗大南街的瑞記繡莊,不抵加租於去年六月底結業,曉敏也曾經買過繡莊的枕頭:「他們會用一些比較天然的填充物料,有種香氣幫你入眠。」例如木棉枕,內裏是初夏採摘的木棉,混雜木棉籽;還有蕎麥殼枕、油柑葉、決明子、薰衣草等,有不少都是香港種植。老店的結業原因有很多,她認為深水埗出現了很多連鎖式商店,如肉檔、菜檔、生果舖等等,令當區的租金上漲,是讓一些老店無法繼續經營的原因。另一個原因是產業鏈出現斷層,如活字印刷小店,雖然技術和印刷工具還在,但本港製作字粒的工廠已經消失,因字粒是消耗品,缺少替換的字粒,活字印刷也無法延續下去。
遊走土瓜灣 老店保育在於生活日常
另一個曉敏喜歡的舊區是土瓜灣:「我相信普遍的香港人都認為土瓜灣是一個舊區,我來看土瓜灣不只是舊,舊得來還很有內涵!」談起土瓜灣十三街,車房眾多,汽油味瀰漫,並保留著傳統打鐵、燒焊的舖頭。看起來冷清的街道,細細揣摩街道名稱,卻原來頗具文化內涵,龍圖街、鳳儀街、鹿鳴街、麟祥街、鷹揚街、鵬程街⋯⋯每一個街道名稱都暗藏著瑞獸之名,昔日這裏一度繁華。在區內的布局方面,曉敏也能留意到當中的美:「土瓜灣是六十年代開始發展的,這裏好多建築物都相對古舊,仍可以看到魚骨天線、水磨石樓梯、通花鐵閘,亦都有好多樓梯舖。一些新市鎮,其實都比較少見到這些面貌,土瓜灣已經有舊城美學的感覺,這種雜亂,其實雜亂得來,你見到當中的匠心獨運,我就覺得是很獨特的一個社區面貌。」因土瓜灣鄰近啟德機場,建築物高度受限制,大部份樓宇最多只有十數層樓高,樓宇密度較低,陽光可以直射地面。「我覺得以前這樣很好啊,現在的樓越起越高的時候,建築物見縫插針,我們反而失去了空間感。」
對於老店的保育,曉敏認為不應該是在老店即將結業時才去幫襯,有的人可能從未聽說過這些店舖,到得知店舖要結業的消息時才第一次造訪,蜂擁而至「打卡」,卻也成為了他造訪的最後一次。她感慨道:「香港的事物消失得太快,我覺得當老店還在的時候就要珍惜它,不是等到最後一刻的時候去追追趕趕。是不是可以將幫襯老店變成我們的日常呢?不要令其有結業的一日。」同樣地,要買一罐汽水,超市、便利店、老店士多都買得到,她寧可多走幾步去幫襯老店,感受當中與店主交流的人情味,聆聽他們介紹小店的產品,與舖頭貓嬉戲,都是她喜歡做的事情。土瓜灣一帶家傳戶曉的香料店照成號,新鮮製作的各類東南亞香料芳香撲鼻,遠遠已經可以嗅到現炒咖哩的濃香,並非超市中冷冰冰的包裝袋。每一間冰室老店都有其特色美食,永香冰室的「窩蛋多士」就令她印象深刻,吃的時候要切下多士的四個角,再混合中間的蛋漿一起吃,加上些許胡椒粉,吃法都很特別。
*********
曉敏坦言,對香港舊物的興趣並非自小的愛好,讓她投入其中的是一顆對身邊事物的好奇心:「可以說攝影開啟了我對這個世界探索的心,慢慢就建立起這個興趣,我覺得保持好奇心就是一個抗衰老的方法,我自己年紀漸長,就覺得依然保留探索的心是很好的!」
對曉敏的身份定位,有人說是攝影師,有人認為是藝術家,還有人認為是民間歷史愛好者,她自己則笑笑:「我只不過是一個深水埗的街坊,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可以說是一個探索者,探索我自己成長的社區,仍然有好多秘密等待我們發掘!」套用近期一個電視節目的名字,她嚮往自己做一名「搜查官」,繼續在城市的角落搜尋,和大家分享她發現的秘密。◇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