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20多年攝影經驗的鄧錦泉(Dennis),近年醉心拍攝,以自己的獨特方式記錄民俗文化。回顧過去10年間拍攝的盂蘭勝會,有的消失,有的儀式簡化,有的因人事變動而改變形式⋯⋯Dennis慶幸自己這些年能夠用鏡頭記錄珍貴的文化寶藏,而不是待消失後再緬懷。


Dennis於2015年拍下的《盂蘭四部曲》短片,在今次展覽中回顧。(陳仲明/大紀元)
Dennis於2015年拍下的《盂蘭四部曲》短片,在今次展覽中回顧。(陳仲明/大紀元)

Dennis今年舉辦以盂蘭勝會為主題的攝影展,因場地所限,精選的三十多張相片雖不能涵蓋十年來所有的付出,但已足以代表他從個人視角,觀察到的本土民俗文化的精髓。另外,他在2015年拍下的《盂蘭四部曲》短片,也在今次展覽中回顧,將潮式盂蘭的特色與眾人分享。「大家在看相片之餘,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知道盂蘭勝會是甚麼樣子,大家去到現場可能已經開場了,我在事先的準備或者中途休息的時候拍攝,從展出的影片中,大家就可以看到另外一個角度的盂蘭勝會,現場就播放著幾條記錄片,和相片一起給大家立體一些的角度去看。」


Dennis十分欣賞策展人為今次展覽特別設計了日、夜兩款「菜單」,實際為作品的詳細說明。(陳仲明/大紀元)
Dennis十分欣賞策展人為今次展覽特別設計了日、夜兩款「菜單」,實際為作品的詳細說明。(陳仲明/大紀元)

策展團隊亦非常用心設計每一個細節,因展覽場館是一間位於南豐紗廠的咖啡店,並非一個正式的展覽館,策展人特別設計了日、夜兩款「菜單」,實際為本次展覽的詳細說明,讓客人在輕鬆的環境中了解展覽背後的故事。

把握當下 莫等即將消失方蜂擁而至

每當有一些老店宣佈結業,或是一些舊樓面臨拆遷,總會吸引傳媒和市民到訪,緬懷一番,用不同的媒介記錄即將消失的風景。在Dennis眼中,他並不想成為緬懷大軍的一份子,而是選擇在各類舊物消失前認真記錄,用自己與眾不同的視角,關注本土獨有的文化。他認為,當知道將要消失才想到珍惜,這個心態其實不好,真正的記錄者應該未雨綢繆,把握當下將身邊難能可貴的一切用自己擅長的方式留下來。

盂蘭勝會,是Dennis二十年攝影生涯中記錄得最多的一個議題,因此當好友邀請他舉辦個人攝影展時,他毫不猶豫地提出以盂蘭為展覽主題。坊間將盂蘭勝會稱為「鬼節」,不理解的大眾對其敬而遠之,面對老一輩負責人的逝去,又無人接棒,傳統漸漸式微。Dennis說:「盂蘭勝會是一個布施的節日,本質是超渡孤魂。」理解盂蘭勝會的原意後,他希望更加深入地記錄這一議題,越少人留意的角度,他越想透過不同的方式留下紀錄,無論是口述歷史,還是影像錄製,他相信都值得花時間付出。他並不能預知這些傳統會在甚麼時候消失,他只希望盡自己一分綿力,抓住當下一刻。


Dennis拍攝於2016年的流浮山盂蘭勝會的大士王。(陳仲明/大紀元)
Dennis拍攝於2016年的流浮山盂蘭勝會的大士王。(陳仲明/大紀元)

在展覽中有一幅大士王相片,巨大的身影屹立在空曠的海灘環境中,背景是遙遠的城市燈火。Dennis介紹,這張相片拍攝於2016年的流浮山盂蘭勝會,大士王設於海邊的碼頭,從正中低角度拍攝,正能凸顯大士王位置的空間感。如今聽聞盂蘭勝會已經停辦,這張相片或已成絕響。當年的記錄者寥寥無幾,如今再想拍攝已經沒有了機會。「有時候回看這些相片,就會感嘆,好在我之前記錄了下來,否則就沒有了。」

建立互信關係 方為拍出好相片關鍵

十多年前,Dennis開始以普通攝影師的身份,步入盂蘭勝會的拍攝旅程,當時他並不認識參與盂蘭勝會的團體的任何一位師傅、負責人、台前幕後的工作者,膽粗粗拿起相機拍攝儀式。為了拍攝同一個儀式,Dennis連續去了兩三年,一來一往,搭訕聊天,漸漸和場地的各類工作人員成了朋友,人們也開始理解他的心意。到訪拍攝盂蘭勝會時,Dennis比其他攝影師有了更多拍攝的便利條件。他指著其中一幅作品說道:「你看這張樂師的相片,如果你跟他不熟絡,他不會讓你在這個角度拍攝。」相片中樂師正專心打鼓,拍攝的角度為後台一側。他提及,在拍攝盂蘭勝會的過程中,得到非常多工作人員的協助,才成就了好相片的誕生。

在Dennis的心中,人與人之間建立互信的關係,是拍攝出好相片、好影片的前提:「我做事情的方式,大家如果在現場看就會看到,我拍攝的角度和主題,和其他人是不同的,我喜歡從另外的角度去工作,你怎樣可以做到另外的角度呢?我跟搞手(活動負責人)打關係,同一個活動我要去三四年,或者是兩三年,重複的去,跟他們熟悉的之後,他們知道我真的想做一些事情,不是來玩的,等他們熟悉了之後,就會容易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講你想要的故事。」

再以拍攝搭戲棚為例,Dennis和戲棚師傅認識較長時間後,才正式開始進行拍攝計劃,他從一個戲棚由零開始拍攝,追蹤記錄到整個戲棚完成。他記得曾經追蹤拍攝大澳楊候誕的戲棚,需時20多日,炎炎夏日下頂著烈日長時間拍攝,是一項非常辛苦的歷程,而且他為了拍攝住在大澳個多兩個星期,並訪問了一眾師傅。他回憶,在拍攝這個項目前,他在不同場合認識了搭棚師傅,跟他們有了很好的關係後,他們才願意出現在鏡頭前。盂蘭戲棚的拍攝,也與他和師傅們打下良好關係基礎頗有關聯。

今次在展覽中的「四部曲」——搭戲棚、大士王、潮劇、儀式,Dennis相信每一個項目只要觀眾細心體會,都能看到每一張相片和每一部影片背後的用心。


盂蘭攝影「四部曲」之一——搭戲棚。(受訪者提供)
盂蘭攝影「四部曲」之一——搭戲棚。(受訪者提供)


廣府式大士王巡遊。(受訪者提供)
廣府式大士王巡遊。(受訪者提供)

走與別不同的路

多年來,Dennis幾乎都是以個人名義前往各種場合拍攝,記錄不同的文化場景,只憑著一顆熱心:「我覺得現在香港官方好像沒有很多記錄這件事情的,就算是記者,或者是民間的一些學者,大家只做自己範疇的東西,好像不是很全面。我自己有時間,可以做得全面一些。每個月花自己的時間做,深入的去做,慢慢就可以有一些很全面的東西。因為很多人不會那麼長時間做這一件事情,如果不會長時間做,就會遺漏一些資料。」

他將自己10年拍攝的盂蘭勝會劃分為「四部曲」,現場展出的相片也以「四部曲」分類而成。當然這對他而言並不滿足:「現場看到只有三十多張相片,對於一個記錄了十多年的項目來說,是一個很小的份量,完全代表不到我之前做的事情,已經盡量創造最具代表性的東西出來了。」

Dennis強調,作為攝影師,對拍攝要有要求,他最忌諱千篇一律的內容,因此每一次他都會精心設計鏡頭佈局。「我這個展覽除了給大家認識盂蘭之外,也可以讓大家知道做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的角度,因為有的時候你去到現場,其實盂蘭勝會很多東西拍的,如果你真的有心看的話,我希望大家做一件事情是很多角度的,不一定大家都是同一個角度的。」


潮式盂蘭勝會中的潮劇。(受訪者提供)
潮式盂蘭勝會中的潮劇。(受訪者提供)


坪洲悅龍聖苑的盂蘭祭水幽,屬於廣府式的儀式。(受訪者提供)
坪洲悅龍聖苑的盂蘭祭水幽,屬於廣府式的儀式。(受訪者提供)

*********

十年的傳統風俗拍攝歷程中,Dennis付出了不少心血和精力。他喜見當下有更多的攝影師、文化研究者前往記錄不同的本土風俗,過去少有人知道的傳統活動,如今也被越來越多人認知。近年,Dennis漸漸淡出在風俗節慶方面的拍攝,去尋找更多其它有關香港鮮為人知的故事和風景。「走與別人不同的路」,一直是他處事、拍攝的宗旨,盼在未來可以帶給人們更多新穎的視角,認識我們熟悉的香港。◇


Dennis強調,作為攝影師,對拍攝要有要求,他最忌諱千篇一律的內容,因此每一次他都會精心設計鏡頭佈局。(陳仲明/大紀元)
Dennis強調,作為攝影師,對拍攝要有要求,他最忌諱千篇一律的內容,因此每一次他都會精心設計鏡頭佈局。(陳仲明/大紀元)


位於南豐紗廠KoKo Coffee Roasters舉辦的鄧錦泉個人攝影展覽。(陳仲明/大紀元)
位於南豐紗廠KoKo Coffee Roasters舉辦的鄧錦泉個人攝影展覽。(陳仲明/大紀元)

【展覽資訊】

普渡:鄧錦泉個人攝影展覽(盂蘭主題攝影展)

地點:KoKo Coffee Roasters@The Mills|南豐紗廠

日期:2020年11月8日-12月8日

時間:09:30 - 20:30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